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第一卷 身世疑云 第一百七十六章 【富平侯的家底(上)】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因为章节重复,这章是补昨天的,晚上还有一更)

    ~~~~~~~~~~~~~~~~~~~~~~~~~~~~~~~~~~~~~~~~~~~~

    张放没料错,甘延寿、陈汤进京,又一次掀起朝堂口水战。

    甘、陈远征之战,基本定性,有功无罪,接下来就是议封之事。于是元帝在宣室召集重臣,共议封赏。

    议者皆以为“宜如军法捕斩单于令”。也就是说,按斩杀单于这样的大功来封赏。

    不消说,匡衡、石显再一次跳出来,表示反对,理由很奇葩,甚至有点无耻:“郅支本亡逃失国,窃号绝域,非真单于。”

    汉朝虽然以南匈奴的呼韩邪为正统单于,但也从不否认郅支是北匈奴单于。就如同乌孙一样,大小昆弥汉朝都是承认的,并不因为小昆弥疏远汉朝就罔顾事实。人活着的时候,你屁不敢放一个,人死了你就黑白讲。当真是歪理一套套,脸皮都不要了。

    许嘉、王商当然不干,立了如此大功,又免了罪,如果还不能封侯,他们这两位军方大佬以后还怎么带队?

    于是双方又一是番唇枪舌箭,引经据典。

    元帝又头大,宣布稍后再议,然后找来皇叔刘向,询问有何良策。

    刘向问道:“陛下觉得延寿、汤当封否?”

    元帝应道:“当封。”

    “好。”刘向只说了四个字,“欲扬先抑。”

    元帝想了一会,若有所悟。再召群臣,拟取安远侯郑吉故事,封甘、陈各千户。

    封千户,这明显超出匡衡、石显心理底线,当然不干,抗议复争。

    元帝顺水推舟,改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甘延寿回朝任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义成侯是列侯,可世袭,而关内侯则无法世袭,人死爵除。尽管西征之战,其实是以陈汤为主,甘延寿为副,但从职位上说,甘延寿是上官,按例其当首功,同时也有嘉奖甘延寿曾“力阻”陈汤矫诏出征之意。至于长水、射声校尉,都是食禄二千石,为北军(京师兵)八营中指挥胡骑及弓弩兵的将领。相比西域都护、副校尉,算是平调。而就实权而言,其实是降级了,这也算是不罚而罚。

    皇帝做了让步,匡衡、石显也不好再反对,否则就是得寸进尺了,纵不甘心,也只能捏鼻子认了。

    议封已定,甘延寿、陈汤入朝拜谢,诸臣道贺。

    然后择吉日,天子携诸臣出京师,至南郊。于明堂、辟雍、灵台诸祀堂,告上帝、祭宗庙,大赦天下。

    这一天,元帝刘奭红光满面,这是他登基十四年来,武功最盛之际——而这,也是他接受刘向建议,一力封赏甘延寿、陈汤的真正原因。

    朝堂上派系倾轧,勾心斗角,张放暂时到不了这一层面,他不去理会,反正他知道甘、陈二人必有封赏就行了。他现在的注意力,集中在富平侯府的账册上。

    张放已是一家之主,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家底,查阅侯府的账册、地契、奴籍,乃至食邑的税务账目,是一位君侯的职责与权力。尽管张放还没有正式继爵,但当他如期完成服丧之后,没人敢置疑,他将成为大汉最年轻的列侯。

    账册是家令张敬臣亲自送来的,装了满满一车。当张放得知这还不到三分之一的量时,实在不知该吐槽木简这种东西的文字承载量太糟糕,还是为富平侯府的家底而惊叹了。

    当张放花了三天,将账册查看得差不多后,才真正惊叹。

    首位富平侯张安世时代,封国在陈邑,食邑在魏郡,初食三千户,后增至一万零六百户,是真正的“万户侯”。每年的租税收入达千余万钱。这是什么概念?以百官之最三公为例,岁俸万石(实领四千二百石),折现也不过才七十万钱!若以粮食做为硬通货换算的话,大约相当于今天六、七百万,而这仅仅只是富平侯一半收入而已。

    西汉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以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的情况为例)综合租(税)、赋两项,一年中,国家在这方面的财政收入是130亿钱。

    张安世所在的昭宣时代为西汉中兴时期,中央财政达到鼎盛,估计能有150亿钱左右。也就是说,光一个富平侯府的收入,就能达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

    富平侯富甲长安,真不是说说而已。

    这也就不难理解,张安世曾屡屡上疏,请求不领俸禄。仅此一项,就为西汉政府节省了百万钱。

    而到了第二任富平侯张延寿时,巨额家资更令他时刻感受到危机。遂以“身无功德”为由,请求减免食邑户数,并要求迁封国。这是因为魏郡滨临黄河,土地肥沃,是河北最富庶的郡国之一(后世三国时期,袁绍、曹操,都先后以此为都,可见一斑),而张延寿希望能迁到一个比较贫瘠的封国。

    在张延寿再三请求下,宣帝最终下诏,迁封平原富平(今山东惠民县),并减去一半食邑之户。

    到第三任富平侯张勃时,因陈汤之故,又坐削二百户。第四任富平侯张临临终前,下令将部分家财分为族人。

    别人都是一代代积累家财,富平侯倒好,经过四代富平侯不遗余力“败家”,终于将家资萎缩成巅峰时期的二分之一弱。而张放从中看到的,却不是“败家”,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智慧。

    张安世受封富平侯是在昭帝时期,一下拿走国家财政收入千分之一,昭帝会不会后悔?就算他不后悔,继任者宣帝会不会后悔?谁都不好说。坐拥国家千分之一的财富,意味着什么?想想普金上台后,俄罗斯的寡头们是什么下场就知道了。

    张安世父子当然没见过俄罗斯的寡头们的下场,但他们见过当朝第一权臣霍光的下场。这位汉武帝托孤大臣之首、麒麟阁功臣第一,并将宣帝扶上宝座的昭、宣第一权臣,最后的下场,是灭族!

    权力与财富,是招至猜忌之源,霍光的下场,令身为霍光助手的张安世清楚看透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张氏自张安世之后,历代富平侯基本淡出权力中心,不再担任朝廷要职,并着力减封,甚至迁封的真正原因。

    这种政治智慧整整贯彻了四代,这就是“金张”两族常盛不衰的秘诀。

    ~~~~~~~~~~~~~~~~~~~~~~~~~~~~~~~~~~~

    (感谢凤萌、菜猪、小胖、世界龙、小宝***、萧毅凝、叁生缘夜寞、叁生缘仙帝、xathena)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放啸大汉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