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正文卷 第十四章应对措施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兵部征兵倒是顺利,各地应募的壮丁,约莫十万人,参谋司挑了七成,已经操练了一个多月。”

    朱谊在参谋司多年,作为兵部尚书,也是极为合格的。

    “此次征兵,共耗费钱粮五十万银圆,派遣的人手,去了浙江义乌、徽州、江西、铜陵等地,兵源还算不错。”

    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矿产资源密布的地方,矿丁很多。

    而江西,则由于人口充足,优质的兵源自然也就充足。

    而这种直接派遣官吏,去往各地征兵的事件,这在大明还是第一次。

    嘉靖年间的募兵制开始,征兵往往都是将领们主导,朝廷只需要监督,付出钱粮即可。

    “也就是说,再过一个多月,咱们能得到七万辅兵?”

    皇帝精神振奋了一些。

    即使是七万民夫,也有着极大的作用,更何况还是辅兵。

    例如,戚家军,就只要义乌兵,而且只认戚继光,以及其后代。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尾大甩不掉的毛病。

    一只不受控制的强军,绝对不会被朝廷容忍,所以戚继光一死,戚家军就名存实亡。

    “兵贵精,而不在于多。”

    一旁的吕大器,也忍不住道。

    “京营的组建,还未妥当啊!”

    经过一番淘汰,留下一半就能成为强军了。

    “陛下,这些未曾上过战场的辅兵,莫要做太多的指望!”

    朱谋泼起了冷水:“若是打击盗贼,流寇等,倒是能派上一些用场,但对于满清,他们只能摇旗呐喊,并且搬运粮草罢了。”

    虽然一直操练了三个多月,但终究是太短了,还没有形成战斗力,也没有经过检验。

    这样一来,反而摊薄了火器营与亲兵营的作战能力。

    “陛下,到底是淮海防线组建稳妥,也算是有一战之力。”

    皇帝忍不住叹息道。

    京营,即皇帝亲领的兵马,主要职责在于护卫首都。

    以火器营、亲兵营两万余人为主,融合部分川兵、南兵、军户,约莫五万人左右。

    当时弘光之所以大败,就在于瓜洲水师投降,镇江郑鸿逵一触即溃,所以南京才被拿下。

    水师才是保命的。

    “看来,今秋满清很可能将要南下。”

    赵舒见皇帝眉头紧锁,忍不住劝说道:“淮海约有十来万兵马,再加上京营五万,如果将河南的兵马调至南京,可凑齐三十万大军。”

    “即使事有不协,但长江水师船甲千艘,满清也无法渡过长江。”

    听到这,朱谊汐才缓了口气。

    旋即,一张大桌子被抬出,大明十三省的巨幅地图,呈现在众人面前。

    偌大的地图,份属成了四部分,为了更好的区分,一道简易的线条分割而开。

    从北往南而望。

    吕大器摇摇头,脸色难看。

    “把地图拿来!”

    皇帝脸色微变,挥了挥手。

    接下来,则是陕西的西北角,以临洮府的兰州为节点,包括陕西行都司在内,人口约莫百万。

    这是李自成缩水版的大顺。

    接下来,则是半个陕西、四川、湖广、江西、半个河南、南直隶、浙江、广东、广西、福建、贵州。

    首先是满清,山西、北直隶、山东、辽东,以及卫辉等三府。

    半个蒙古草原,半个东北。

    如果加上辽东,保守估计,统治人口约莫八百来万。

    占据云南的孙可望,则是西南一角,不过两三百万人口,不足为虑。

    “清晰明了!即使微臣不知兵事,但也能读懂其天下大势。”

    姜曰广赞叹道。

    即使湖广遭受兵灾,但保守估计,大明旗下的人口,依旧维持在五千万以上。

    如果光是以人口而论,大明是怎么也不会输的。

    他毫无胆怯的走上前,指着地图上的运河道:

    “如果满清南下,只有走三条路。”

    “若是长策,则是尽全力谋夺陕西,再图谋河南。”

    “朱尚书,你管理兵部,想来对于满清的南下,应该有所预料吧!”

    “回禀陛下,微臣只是略有猜测!”

    朱谋抬起头,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眸。

    这时,礼部尚书高宏图,不由得说道:“运河最要紧的不是冰,而是枯水。”

    “秋冬北方少水,但一至江北,水流就充沛了。”

    “黄河去年水量还行。”

    “如果为缓策,就像弘光元年那样,从河南出发,出击湖广,夺取襄阳、武昌,编练水师,再顺流而下,直取南京。”

    “而急策,则在于运河,粮草辎重自北向南而来,方便快捷,只是冬日容易结冰。”

    “结冰,可以凿开!”

    “满清的红衣火炮,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

    皇帝沉声说道:“要么野战击败他们,要么断其粮草,只有这两个方法。”

    在坐的众人无不沉默。

    皇帝闻言,叹了口气道:“而且,黄河夺淮入海,再不济,几百里的距离,人挑马拉,也算不得大事。”

    “所以,陛下,运河沿线反而是最要紧的,例如宿迁、淮安、高邮等地,只要多布置钉子,能拖延其不少时间。”

    冯显宗开口道。

    而赵舒,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虽然说内阁是群辅制,但首辅却是一锤定音的主,在强势的首辅领导下,内阁其他辅臣只是陪衬。

    例如,张居正、杨廷和、徐阶等时期,内阁其他人光芒暗淡。

    在实力方面,再多的计谋也无济于事。

    草草谈了几句,这场会议无疾而终。

    不过,也算是提前做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措手不及。

    皇帝点头,轻声道:“但满清也知道,所以想要速战速决。”

    赵舒想了想,不由道:“如此,只能尽量的增强南京的实力,可用替换之法。”

    皇帝探头,细听起来。

    “陛下,如今之计,时间拖得越长,对于大明来说越有利。”

    赵舒言简意赅道。

    “我何尝不知如此?”

    说白了,就是将新兵,替换至河南、贵州两地,形成防守姿态。

    而替换来的精兵,则至南京。

    “如此,可得两万余精锐,而敌不自知,也算是咱们的暗手。”

    皇帝笑了笑,补充道“”

    “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山东,山西等地,鼓动百姓起义,也能打乱他们的步骤,争取时间。”

    7017k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世祖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