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正文卷 第三十九章内阁之权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陛下仁德——”

    几人异口同声地拜下。

    对于福王的命运,其实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没有直接暗杀,真的算是皇帝仁德。

    不过,朱谊汐随口一说,福王朱由崧的谥号,庙号等,也全部作废,说白了就不承认他的皇位。

    就如同建文一样,只能年号代称。

    当然,朱谊汐之所以如此仁慈,实在是由于朱由崧没有子嗣,对皇权的威胁极小,没有人会推举一个绝嗣的人当皇帝。

    眼中钉、肉中刺的,反而是崇祯的子嗣,如太子朱慈烺等,虽不至于掀起叛乱,但蛊惑人心却是够了。

    想到这里,朱谊汐冷声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对于建奴,决不能类比北元。”

    “臣等赞同。”

    到了这个份,不赞同又能如何?

    姜曰广很识趣地先行告退,徒留下内阁三学士。

    赵舒、张慎言、阎崇信三人拱手而立,静静等候着皇帝的言语。

    朱谊汐目视着三人。

    首辅赵舒四十九岁,山西人,精神奕奕;次辅张慎言也是山西人,六十九岁;而屈居老末的则是阎崇信,最为年轻,年岁三十有七,陕西汉中人。

    内阁三人都是北人,倒是意外中又球意料之中的事。

    事实上,对于翰林院的改革,只是皇帝的试水。

    显然,效果不错,无论是翰林院还是内阁,都比较认同。

    但这次将改革的刀子砍向内阁,也不知后果如何?

    不过,朱谊汐对此有信心,这不仅是开国皇帝的威望,也是六部尚书听话。

    姜曰广、吕大器、高弘图,前东林党人,与内阁瓜葛不多;朱谋、冯显宗、王应熊,则与皇帝关系更近。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皇帝不配合,内阁就是空架子。

    “太祖废黜宰相,而至成祖设内阁以来,朝廷以历两百余年,及至如今。”

    皇帝一开口,就是聊起了内阁的历史。

    三人有点茫然,但同时心中一禀,立马察觉到这关乎内阁。

    “这两百余年,内阁上辅皇帝,下抚万民,可谓是劳心苦力,既有三杨这般的贤臣,也有严嵩这种谄媚奸臣,还有张居正、高拱这般的权臣。”

    “当然,碌碌无为者也占多数。”

    这话有点诛心,但三人耐得住寂寞,低着头,不住地猜想着。

    站起身来,朱谊汐不停的踱步而行,亭外传来些许的鸟鸣声,让他继续道:

    “及至世宗皇帝,严嵩借票拟之权,处死辅臣和谏官(杨继盛),开了先例……”

    “再到张居正,联合冯保,专权横行十载,厉行改革,神宗皇帝亲政,尽废新法,感念内阁权重,随渐阁权……”

    内阁权力越重,司礼监的权力也会随之膨胀,如英宗时的王振,正德时期的刘瑾,以及神宗时的冯保、天启时的魏忠贤。

    说来好玩,掌管西厂的汪直,反而是以能力著称,成化犁庭其实就是他充当监军时的战绩,后来再大同监军,抵抗鞑靼人有功……

    后来之所以失宠,则是因为长期坐镇辽东,被贬南京。

    崇祯时期内阁权势被削,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权阉。

    絮叨完,皇帝问了一个诛心的问题:“如今司礼监不再,不知日后内阁势大,再出个张居正、高拱,后世子孙能如何?”

    这下,三人沉默了。

    对于张居正这样的专权,其实在官场上很受厌恶,因为他夺了六部的权力,而且其他辅臣也成了属僚,陪衬。

    难道皇帝想再设司礼监?

    几人心中突然迸发出此等念头。

    但一想起日后被太监针對的恐怖,给太监赔笑,他们心裡头就膈应的慌:

    寒窗苦读几十年,不及人家胯下一刀。

    见到几人依旧沉默,相处了几年,朱谊汐也觉得不能再绕了,只能道:“卿等不觉得,以首辅专擅票拟之权,不是太过了吗?”

    三人恍然,随即目光聚集到了赵舒身上。

    他倒是不慌,很坦然地抬起头,开口道:

    “陛下所言甚是!”

    “阁臣本不分先后,自天顺年(英宗)起,遂有首、次、群之分。”

    “及至世宗(嘉靖),票拟之权遂由首辅专擅,以至于严嵩、张居正等权臣而出……”

    说白了,就是在嘉靖初继位后,杨廷和大权独揽,把票拟之权收归首辅之手。

    换句话来说,其他的辅臣对一件事都有建议,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由首辅来决断,写成票拟呈交给皇帝。

    如果有不同意见,根本就见不到皇帝面。

    而不是后世人想象中的,内阁群臣的意见都贴片,让皇帝自由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首辅的权力被不断地提高,原本的兼听则明,变成了偏听。

    一旦首辅是贤臣,如张居正这种,自然带来无限的好处,而一旦是庸碌,或者奸臣,其危害就会不断的扩大。

    也正因为首辅权势大,所以导致党政开始盛行,因为这是赢者通吃的局面。

    只要成为了首辅,内阁就成了囊中之物,群相制名存实亡。

    在这种情况下,廷议就不得不被推出,这就是皇帝企图听见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人事权上。

    “那元辅以为该如何?”

    朱谊汐思虑一会儿,盯着赵舒的眼睛,直接开口问他。

    “以臣之议,可以回归嘉靖前,由群臣同署……”

    赵舒又不是傻子,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立馬果断地砍向自己的胳膊。

    张慎言、阎崇信二人先露出一丝惊喜,又极为错愕,再露出深思,表情变化极快。

    “群署的话,倒是颇为麻烦。”

    谁知,皇帝竟然摇头表示否認。

    这下,轮到三人错愕了。

    群署的话,这就代表一件事有着三四种看法,全凭皇帝的喜好来挑选,而在同等的意见之中,排在第一且加持着首辅头衔的票拟,自然更容易被取用。

    就像是推荐,前面的位置和后面的位置曝光量能一样吗?

    说白了,看上去属于公平,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

    朱谊汐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再走重复路,这不是让子孙后代受苦吗?

    ------题外话------

    这一章比较无聊,属于政治制度改革,但说的比较浅显,应该都能懂

    7017k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世祖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