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正文卷 第二百一十章 民心所向??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张大安自然早就准备好了。

    注释原稿还是他们亲自手写的版本,而成品,已经是再次抄录的了。

    所谓注释,其实跟修订也差不多。在原书的基础上,一半甚至更少用来填写原文,而空出来的地方,就用来书写典故和解释。

    这样的强行扩容,使得两本书的内容,填充了至少六倍以上。

    这,还是几人尽可能惜字如金的结果。

    抬入大殿中的,是张大安亲自抄录的书籍。眼下,印刷术还处于萌芽状态。文字的传递,从竹简再到纸质书籍,已经过去了几百年,而现如今,虽然纸成了比较主流的记录载体,但是印刷术,却还只是雕版印刷的状态。

    所谓的雕版印刷,就是工匠在一块木板上,直接雕刻出一张纸需要的文字来。这是从碑文拓印带来的灵感。只是,这么久了,却还没有一个人想到将一页书籍的字给分割开,独自雕刻,形成活字印刷。

    这其中,固然有纸张没有普遍推广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导致只有一层窗户纸却不能捅破的,还是头脑的禁锢。

    殿内的武将在打瞌睡,文官则三五成团,欣赏注释书籍的成品。只有李贤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现在的工匠,地位实在是太低下了。

    匠人,在封建王朝的地位,虽然在商人之上,但是,却也在百姓之下。甚至,他们的实际地位,还不如商人。毕竟,商人家财万贯不愁吃喝,匠人却要用繁杂的劳动,换取温饱。

    寻常的工匠,是不会在这件事上下心思的。一个普通的木匠铁匠,究其一生,可能都不会研究一下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区别,因为没有时间。而将作监的大匠等,虽然地位上好了一点,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职责,在自己的领域竭尽全力,已经觉得时间不够了,谁还往别的地方想?

    说到底,匠人想要发挥自己的所长,也是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有几个人有胡思乱想的心情?这几个人里面,又有谁,能放手去尝试?

    毕竟,用爱,发不了电的。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可以说才是文化加速传播的一剂强心剂。甚至于,它的出现,在对付五姓的时候,也有帮助。

    五姓,正是仗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深厚,才敢在文坛耀武扬威,轻而易举的就能培养出一批才能超绝的族人。而朝廷无人可用的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五姓的族人。如此一来,朝廷就算对寒门士子开放了入仕的通道,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没几个寒门出身的学子,能够拥有足够的学识,更别说能达到宰相的高度了。

    想清楚这一点以后,李贤不由得抓紧这一点,开始思考。

    “两本书,朕都抽验了一下,太子并未说大话,哪怕是学识不够的读书人,读这两本书的时候,也能读得通顺易懂。很好,就让人抄录这两本书,分别在崇文馆和皇宫内阁,收藏一份吧!”

    “太子,两本书注释成功,你当居首功,你来跟朕说说,你想要什么赏赐啊?”

    听到这个声音,李贤才从沉思中醒转过来,起身拱手道:“回禀父皇,说起来,儿臣还真的想要一种赏赐。”

    “哦?说来听听?”

    听到李贤这话,李治顿时惊讶了,按照太子的脾性,就算他说出来这样的话,也不应该直接答应,然后开口讨要的啊。

    偷偷的叹息一声,李贤硬着头皮道:“启禀父皇,《汉书》和《后汉书》的注释,既然如此通俗易懂,就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应该推广开来才是。儿臣请求父皇,准许任何人抄录这两本书,将之发扬开来,也不枉儿臣和诸位臣子,一番辛苦。如此,儿臣也能借此机会留名青史,何乐而不为呢?”

    “推广开?”

    听到这段话,李治顿时皱起了眉头。

    《汉书》和《后汉书》虽然只是史书,但是,太宗就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中还是蕴含了不少道理的。

    说实话,《汉书》和《后汉书》,能注释到这个程度,真的是超出了他的预期的。本来,他打算随便混一混,给太子混一点功绩就算完事儿了。

    谁知道,在太子的要求下,精益求精,竟然注释出了这么个怪物来。

    毫不夸张的说,这两本书的注释版本,完全比得上五姓拥有的注释版了。

    自古以来,学问都是要敝扫自珍的。五姓拥有的学问,自然属于五姓所有,而皇家的学问,自然归属皇家所有。只要皇家积累了足够的文化底蕴,将来某一天能超过五姓,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这是家族的实力象征!而一旦这两本书宣扬出去,这两本书,将无法给皇族带来任何的好处。

    太子....

    这么会这么糊涂?

    虽然心里十分的不爽,但是,李治却并没有表现出来,哪怕表情也没有一点的变化。

    算得清这笔账的,朝堂中不是一个两个,大家都惊讶于太子怎么会犯傻提出这个请求。

    就连注释者之一张大安,都不由得往后面待退了半步。

    他可不希望圣人认为,太子的主意跟自己也有关系。

    当下,满堂寂静。

    谁都清楚,圣人不想将两本书的注释版本推广开来,说到底,这两本书能彻底注释成功,跟皇家的崇文馆,也是脱不了关系的。毕竟,除了崇文馆,别的地方可没办法获取那么多典故的详情。

    皇家付出了这么多,结果无私的奉献出去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是圣人的行径,但是,从利益上出发....

    御座之上的李治,正在思索的时候,一只手从旁边伸了过来,轻轻的戳了戳他的腰侧。

    是天后。

    天后侧身,压低了声音说:“你不问问太子是怎么想的?”

    听到天后这话,李治才反应过来,长舒一口气,暂且压制自己内心的部分愤怒,开口道:“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太子。”

    怎么想的?

    我想通过推广源头的文化书籍,从而拓展寒门学子的学识,尤其是通过文化扩散,影响到五姓。这样的话,能在朝堂上说出来?

    要知道,朝堂中可大部分是五姓的人啊!

    拱拱手,李贤道:“其中道理,非一时半会儿能够说明白,不如稍后,儿臣到后宫拜访父皇,仔细讲述如何?”

    到后宫去讲述?

    李治点了点头:“那好,那就待会儿跟朕仔细说说吧。”

    挥挥手让太子暂且退下,李治看向朝堂,开口道:“《汉书》和《后汉书》注释而成,除太子外,张大安,当居首功,赏钱十万,锦缎百匹,赐其二子给事郎。余者如刘纳言等,尽皆赏钱十万,锦缎五十匹。”

    给事郎虽然是散官,但是,可是正八品上的官职。

    一般而言,散官不一定只是虚衔,还有可能有候补的意思,如果他的幼子以正八品上的官职入仕,今后甚至有进入四品官行列的可能。

    这可是大恩典啊!

    张大安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一礼及地,他知道,这是圣人给他的特殊恩典。

    见张大安得到了这样的赏赐,不少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八品官而已,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官职,给到了他的二子啊!

    对于次子的安排,八品官已经足够了,可以说,张大安将来,可以为家庭少操心不少。

    至于刘纳言等人,他们虽然身负文名,但是,说到底他们的家族底蕴还有个人资历还是不够。不过,这样的赏赐,对他们而言,也算是殊荣了。

    “平身吧,张卿,这是你应得的,不必过于感激朕。”

    听到圣人的声音,张大安才起身,只是,回到自己的位置之前,他还特意对着李贤行了一礼。他也不傻,很清楚自己沾到了谁的光,也很清楚圣人这么安排的意思是什么。

    伴随着李贤和张大安坐下,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又站了出来。

    被李贤处死的管事,虽然“罪有应得”,但是,这种事情,还是经刑部和大理寺之手,才更正式。刚刚他们没敢提出来,如今趁着大家情绪都好转了一些,索性就提出来了。

    这个没什么,本来就是应有之意,所以李治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今天虽然是寻常的朝会,但是奈何人多,规模绝对比得上大朝会,有了前面几位引头,不少官员,都把自己悬而未决的事情,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如果是以前,这么长时间的主持朝会,李治肯定就受不了了,要么委托天后替代,要么干脆宣布朝会结束,但是今天不一样,自始至终,李治都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虽然还有些许的疲惫,但就是这样,反而衬托出了他的精气神很是饱满。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圣人也不差。

    清楚的看到了圣人身体好转了不少,郝处俊等人,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一直到临近晌午,今天的大朝会,就算是不结束,也该结束了。毕竟不管是君臣,总要吃饭的。

    解决了兵部关于预算的事情以后,李治也有些疲惫了,长舒一口气道:“今日的朝会,确实有些拖沓了,朕已经有些乏了,天....”

    “报....”

    李治才看向天后,谁知道殿外就响起了一个侍卫的禀报声。

    朝会的时候还有人直接上殿,肯定是发生了了不得的事情。

    想起外敌有所异动的事情,所有人都是心头一凛。

    可千万别是边关起了战火啊!

    传递消息的护卫,匆匆上殿,,将手中一份文书,递给了户部尚书张岚岳。

    一看急报不是兵部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张岚岳接过急报看了一眼,就出班启奏道:“启禀陛下,长安到洛阳的工地来报,说是这条线路的民工,今日都罢工不干,聚集在一起,隐隐有聚团前来长安的意思。”

    “啊?”

    听到张岚岳的话,好多人都迷惑了。

    这些民工不老老实实干活挣钱粮,想要干什么?谋反?不可能吧!

    李治偷笑了一下,询问道:“急报中可说明了是什么原因?”

    张岚岳瞥了李贤一眼,迟疑了一下,才回答说:“回禀陛下,民工罢工的原因,是他们听说了太子可能会因为砍了那几个管事而受罚。民间自古就有起万民书,歌颂官员功绩的传统,这次也是一样,他们准备万人拜谒皇宫,亲自向陛下证明,太子做的,没错....”

    听到这话,满朝堂的官员,不由得议论了起来。

    民工罢工,只是因为害怕太子受罚?这事儿,真是少见啊!

    跟议论纷纷的朝臣们不同,李贤却只能苦笑。

    虽然没有实在的证据,但是,他几乎可以肯定,百姓们的所为,必然是皇帝的人手在暗中煽动的结果。

    万民请愿?胆小怕事才是百姓的性格,虽然作为太子,他对这些百姓施恩不少,但是,绝对不到让他们克服恐惧,敢这么干的程度。

    只要没有人领头,这样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可以猜测,必然是皇帝派进民工中的卧底,煽动、引诱了民工们的思想。

    至于他这么做的目的,或许一是为了保下自己这个太子,二,还是为了给自己刷声望。

    百姓们自发拥戴的太子啊,只要戴上这个名头,自己的太子之位,才能坐稳。

    御座之上的李治,看向李贤,笑着说:“太子能如此的得民心,朕心甚慰,只是,工地不止一处,因为进京面圣而影响了施工,可不是好事儿。太子,你说呢?”

    李贤赶紧再一次离席而出,尴尬道:“父皇放心,稍后散朝,儿臣就会出京,亲自去安抚百姓,绝不会出现骚乱。”

    郝处俊站出来笑呵呵道:“太子殿下亲自去,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了,只是,殿下此行,最远可能会到洛阳,不如趁此机会,领略一下沿路风光,开阔眼界,也是好事儿啊。”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逆袭从上元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