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第二卷:海上粮道 第042章:铁·币·瓷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接着商讨过一些细节,刚刚以正四品将作司少卿兼任了又一个正四品太平铁矿公司经理的张问就立刻出发,赶往太平府。

    老朱上月带回的大都三万余工匠,直接拨去了太平一半。

    不只是开矿和冶铁,还有其他各种。

    按照某个少年平章的说法,计划在太平府当涂县北的采石镇以地方铁矿为基础打造一座综合性的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

    又是个新奇说法。

    张问要做的,短期内只有一个,安置。

    这件事老朱还问过朱塬,朱塬给了杜甫的那几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老朱又给了张问。

    作为儒家子弟,张问看到了前两句。

    安民立功。

    作为帝王,老朱看到的,是最后一句。

    江山万年。

    态度因此一致。

    打算参照明州的模式,先盖房子……反正,大部分活计还是匠人们自己来做,恰好本行。朝廷出的,不过是一些口粮和土地而已。

    口粮方面,老朱今年刚扩建了京师大仓,容量从300万石增加到600万石,当下全部满满当当,足够供应。

    不仅如此,按照朱塬的提议,朝廷还会很快大行铸币,这也可以作为薪酬发放给工匠。

    老朱已经透彻了其中道理。

    朝廷以相对低廉的成本铸造钱币分发给工匠,工匠用这些钱购买粮食,而除了官方,还有大部分的民间粮食,主要来自地方豪商富户,以低成本铸钱买高成本粮食,这也等于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分配’。

    毕竟一贯铜钱的成本,肯定达不到一石粮食的程度。

    而且,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也明确,短时间内,以朝廷的铸造能力,货币过剩之类的事情不需要考虑。要考虑的一个,只是如何把铸币再收回来,形成良性循环。

    这也已经有过诸多商讨。

    再说回安置工匠,口粮之外,还有土地。

    这也容易。

    太平府多山,何况铁矿也在采石镇东部的山中,依旧参照明州,居民区依山而建,就地取材。

    对于此事,张问还表示过对山地所有权的担忧,老朱却很强硬,若有哪个大户敢说那些大山是自家的,老朱不介意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怎么起家的。

    等张问告退,已经等待片刻的户部尚书杨思义进门,将作司卿单安仁也没有离开。

    要商讨的,恰好就是铸币。

    朱塬丢出个‘大明中央银行’的方案就开始趴窝,事情还是得做。

    老朱便亲自抓起来。

    计划正三品的大明中央银行直属中书,默认由朱塬分管,并直接向皇帝陛下汇报。不过,关于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暂时还要与传统的户部与工部合作,工部暂时未立,由将作司替代。

    按照朱塬给出的理论,老朱最近私下不断斟酌,想法也越发明确,朝廷若能每年铸币数百万贯,如同宋时那般,也就等于多出价值数百万贯的资源可用。

    想要开创千年未有之盛世,资源总不嫌多。

    为此,老朱已经计划将银币列入其中。

    这也算开历代先河。

    当然,金币不行,还是某人的建议,打算作为国家储备,以待将来。

    会议室内,杨思义施礼过,送上一份拟好的奏章:“祖上,此乃臣与单大人商讨后做出的铸币……方案。”

    老朱把朱塬的那份‘述职报告’印了许多份发送给众臣,要求满朝文武学习其中格式,还打算在第一期《大明月刊》里刊印一部分,广行天下。这次,关于大明中央银行,之前交代杨思义,也用了来自某人的‘方案’字眼,上有所好……下面能怎么办?

    老朱接过奏章,指了指面前长桌:“你也坐吧。”

    杨思义看了眼会议长桌,还有单安仁不自在的模样,稍稍迟疑,来到另外一边,与单安仁对面坐下。

    面面相觑。

    老朱已经在飞快浏览奏章。

    大明中央银行成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铸币。

    大量铸币。

    老朱让杨思义和单安仁筹划的就是这个,看眼前这份奏章内容,两人商讨出的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把宋朝非常成熟的钱监模式重新捡起来。

    其中还附带了诸多表格,列举了宋朝钱监的一些资料。

    宋朝钱监,并不是集中在汴梁或杭州,而是分散全国各地,最多时,全国有二十多个钱监,每年铸币数量最高接近600万贯。

    这也是老朱期待的目标。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主要是元朝热衷发行纸钞,压抑铜币,导致金属货币体系整体废弛长达百年,因此,理清宋朝的钱监模式容易,但想要落实,关键还是人,只是足够多的匠人,就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培养。

    浏览完手中的奏章,老朱重新翻回其中一页,示意给下方杨思义两人道:“这铸造银币的方案,参照铜钱的七成含量可不行。铜钱是小钱,其中锌锡也不便宜。而这银币可是大钱,一两在偏僻之地可是能买了一亩田的,你给七钱,害的可是朝廷信誉,百姓也难认可。呵……就像俺早前定那400文算一贯的比例,百姓不受,尔能奈何?”

    杨思义想了想,试探道:“主上,那……用九成?”

    “什么九成,就给十成足银,”老朱道:“俺知尔等心思,此举可为朝廷赚取差价,然则,若是信用毁了,百姓每不认你这钱,还赚个什么差价?”

    老朱这么说,杨思义和单安仁对视一眼,只能一起点头:“臣,遵命。”

    至于……

    任多的白银从那里来,反正,大伙尽心就是。

    老朱其实也明白这个问题,翻了翻杨思义奏章中涉及银矿的部分。

    大明当下版图内,参照宋元典籍,能够确认的银矿数量有68处,但,看着是多,产量却并不多,很多矿坑年产也就几千两,合计预估50万两左右。

    杨思义申明这只是根据宋元记载得来的估算,具体还要等朝廷正式开采后才能确认,然而,具体应该也不会偏差太多。

    若要提高,只能勘探新矿。

    老朱一看也就明白了前朝历代为何不发行银币,太少,根本不够。

    因此倒是想起了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提过的,那日本银矿,全球产量的三成……唉,是得早早琢磨把那边给打下来。

    这么想着,老朱很快接着道:“尔等知晓,明年要大行册封,还要犒赏诸军,再有,官员薪俸,近期俺也打算重订,想着粮食与钱币结合,这……铜钱,明年至多三十万贯,唔,就如此吧,但那银币,得多铸些,300万两,你二人可能完成?”

    虽说各处银矿全部发动,一年也只50万两左右,但明年要铸300万两银币,老朱还是能拿得出来的。

    首先是之前攻破大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是元廷各处府库,就分别得黄金17万两,白银119万两。

    其次是盐税。

    官方当下以收缴白银为主,明年……少说也能有150万两。

    然后,还有海贸,包括市舶税收和利润分成两部分。老朱私下盘算,进账100万两,应是不成问题。

    只是这三部分就足够满足300万两的铸币需求。

    其他,不提这些年老朱的节俭积累,只是另外各种零零散散的收项,比如各种贡献收益的‘集团’、‘公司’,这部分也是百万两进账的级别,完全能够保证其他不时之需。

    老朱说起这个,杨思义和单安仁再次对视一眼,脑子里也是飞快盘算。

    白银来源,两人明白朝廷账目,同样不担心。

    问题还是铸造。

    大明当前铸造铜钱的能力,明年的极限,大概就是30万贯,这是奏章里写了的,但银币,300万两……仔细琢磨,似乎后者远多余前者,有些悬殊。

    然而,再琢磨,实际是……更悬殊。

    铜钱有‘小平钱’到‘当十钱’等各种,折中按照‘当五钱’计算,30万贯相当于6000万枚。

    至于银币,杨思义两人除了建议含银量,其他还没有规划。不过,若是按照平均1两的银币为主,相当于1贯,那么,总计也就300万枚而已。

    六千万对三百万。

    后者,当然没问题。

    不过,话也不能说满,杨思义道:“祖上,这银币,前朝或有铸造,也是极少量,若要300万两……唔,用何方法制造,诸如翻砂,是否可行,还需尝试。”

    单安仁也道:“祖上,还有分量……一钱太小,一两……似又太大,该如何起始?”

    老朱听两人说着,也跟着转动念头。

    代入自己曾经的老农角色,一两的银币,似乎……太大了些,一钱,老朱也明白,大概会是多小一点,这么一时没琢磨出结果,便说道:“这样,尔等尽快做一套银币母钱出来,自一钱至一两,唔,到十两吧,俺先看看模样成色。”

    两人再次答应。

    老朱重新转向面前奏章,继续与两位大员商讨各种细节,如此又过了两刻钟,事情终于初步敲定。

    打发杨思义去做事,单安仁再次被留下。

    坐在古怪的长桌旁双手依旧空空的单安仁感觉越发不自在,还是只能耐心等待皇帝陛下吩咐。

    “是这……”老朱道:“塬儿和俺说过一些瓷器之事,俺就想着……呵,就照大明钢铁集团模式,成立一个大明陶瓷集团,你这几日着人整理一份各地陶瓷产业的资料给俺,可是明白?”

    各种新词,各种明白。

    单安仁脑海里再次浮现某个少年平章的身影,一边答应:“臣会尽快安排人去做。”

    老朱跟着继续交代各种细节。

    说起这个项目,完全是老朱自己琢磨出来。

    当然,其中的商业逻辑,乃至大局层面的经济逻辑,还是来自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

    除了受到之前那可以在将来换500万石粮食的青花瓷刺激,还有朱塬之前很多次的顺口一提。

    简单来说,老朱希望把大明陶瓷产业相关的最好的匠人、最好的工艺、甚至是最好的瓷土,全部官方垄断起来。

    民间想烧,不拦着,但最好的肯定要出自官家。

    然后,卖高价。

    皇室用什么,你们只要花钱,也能用什么。当然,说的是品质,不是制式,诸如龙凤纹理,肯定还是不行的。

    这份生意做起来,不仅是对外,还能对内。

    甚至……更多就是对内。

    大户人家谁不置办几套上好瓷器,将来,为了体面,想要最好的瓷器,就只能从官方购买,而且要花大价钱。

    于是,朝廷铸造的钱币,就能这么收拢回来。

    良性循环。

    坦白说,听着老朱的各种想法,单安仁都感觉自己有些跟不上。

    作为很早就追随老朱的淮西旧臣,单安仁感受非常直接,这一年来,自家主上,变化实在太大了。

    就说以前,自家主上总是孜孜不倦地招贤啊招贤,一遍又一遍地派人各地寻访搜罗,简直如饥似渴。

    现在,都不热衷了。

    爱来不来。

    这一切的转变,就只是因为一个人。

    足够。

    而且,满朝文武,无论你是羡慕还是嫉妒,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因为,没人有那小平章那份天马行空般的头脑。

    想要针对一个人,但,若是你连人家脑子里想甚么都搞不明白,还怎么打擂?

    只能被动‘挨打’。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洪武生存指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