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正文卷 1668 接班人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杨家庄大棚区。

    杨小涛跟白景述来到其中一座,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妇女,胸前挂着各种颜色的布袋,蹲在地上,小心的采摘着叶子,

    “杨老师!”

    一旁负责登记的杨红叶看到杨小涛立马跑过来,手上还拿着一份记录。

    “红叶,这里你负责?”

    杨小涛看着这个第一批走出校园的学生,心中很是满意。

    那一批学生,全员通过考核都考上了初中,但每个人的选择又各不相同。

    像杨红叶她们进去农科院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还在学业中摸爬滚打。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他们将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凡。

    “嗯,这一排都是我负责,等这边收完了就是六号棚。”

    杨红叶抬着头用崇拜的目光看向杨小涛。

    在她心里,杨小涛就是改变她命运的贵人。

    如果不是他在村里建学校,如果不是他将她们引到学习的路上,如果不是他真心的帮助她们,为她们打开一扇门。

    就没有她们今天的一切。

    或许,她们也会跟其他村的同龄女孩一样,背着弟弟妹妹跟在父母身后去地里劳作。

    或许,等过两年,她们也会成家,嫁给村里人,然后生儿育女再次重复她们的一生。

    所以,哪怕杨小涛只是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但在她心里,那就是永远的老师。

    哪怕在她今后的成长中,会有更多的老师,却也不及当初站在讲台上,为她启蒙的身影。

    一旁的白景述发现女孩眼中闪过的目光,心中更是好奇。

    不过杨小涛的注意力都在采摘过后的咩咩蒿上。

    “杨老师,这些咩咩蒿长的最好,每一颗上都有十二三片叶子,按照计划每一颗要采摘两片,这样一个周后就可以进行二次采摘。”

    “等到了成熟期,还可以加大力度!”

    杨红叶在一旁解释着,杨小涛听了点头。

    “这样一个大棚,采摘下来能有多少?”

    “差不多二十斤。”

    杨小涛跟小薇联系一下,发现被采摘过后的咩咩蒿本身能量损失不大,并不影响自身生长。

    “二十斤,五百座大棚就是一万斤。”

    白景述自己算完,都被这个数字惊呆了!

    一万斤,还是每个周都有,足够他们甩开膀子生产了!

    “不是这么算的!”

    杨小涛拍拍手上泥土说道,“这五百座大棚建立有早有晚,种的也有先后。”

    “这一批估计有七八十座就不错了。”

    杨小涛说完,杨红叶立马点头,“对,我们这次是第一批采摘的,只有六十座。”

    “往后每天也都会有六十到七十座,这样可以一直采摘下去。”

    白景述点头,这样算的话,倒也符合现状。

    不过,每天一千两百多斤,倒也能够满足现在需求。

    就在白景述沉思时候,杨小涛摘了一片叶子,“这种新鲜叶子,会不会更好一些?”

    白景述接过后,手指头捏了下,冒出一团绿色。

    “根据上次实验的,越是新鲜,做出来的成品越浓,若是按照先前的成色,可以做出更多。”

    “那就好!”

    杨小涛没再多说,制药厂那里有成熟的技术。

    给国外用的和跟国内用的,自然有差别。

    要是有人用分光光度计来测的话,会存在明显差别。

    当然,这种差别在中医理论上并不意外。

    熬煮的火候,药液的密度,草药的成分,影响的因素多了。

    一个外国人,懂什么。

    两人离开大棚往外面走去。

    “这小姑娘不错,是个好苗子!”

    白景述在身后说着,杨小涛露出笑容,“那是当然,这可是我们村里第一批走出去的学生啊!”

    “看起来她对你很崇拜啊!”

    “就是带过一段时间,当年学校建立的时候…”

    想到那段时光,杨小涛便说起当时的场景。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往外走着,路上不少人正在收集药草,然后制药厂的人上前称重,再放在特殊的箱子里带回制药厂。

    而采集草药的人,制药厂这边也会给予一定的报酬,不多,就是一块梅花香皂。

    这东西在农村可是抢手货,不少妇女洗手

    “能够上学,是她们的幸运!”

    白景述说着,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尤其还是女孩,更觉得杨小涛做的事情难得。

    “正好,这边还有一段时间,我倒想去学校看看!”

    杨小涛诧异的看了眼,白景述笑着,“怎么,我不能去吗?”

    “那倒不是!”

    “那就走吧!”

    说完,白景述率先往村里走去,杨小涛看了眼现场,随后也跟着往村里走。

    走了十来分钟,就来到村子东头,远远的看着围墙保护起来的学校。

    现在,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这道围墙也是年前组织村里人临时建立的。

    毕竟一群孩子在里面,要是没个挡着的地,这要是跑出去可不好跟家里人交代。

    两人来到学校门口,看大门的是村里的两位老人。

    这原本是太爷的活,不过现在一心都在大棚上,这边只好让村里的老人过来帮忙看着。

    别看这些老人年纪不小,身体却是硬朗。

    到了夏天下地割麦子的时候,那速度比起年轻小伙都快。

    “孙爷,六爷,您二位忙着呢。”

    杨小涛走到跟前,就看到两人地上四‘放大棍’,一人用石头一人用棍子杀得难解难分。

    “小涛,前面的事忙完了?”

    六爷抬头,看了眼白景述,随后对着杨小涛问道。

    在他眼里,这女人应该是杨小涛的跟班。

    就像先前来的那个娄晓娥。

    当时他还以为是什么大官,结果被杨大壮一说,闹个脸红。

    后来他就明白了,在杨小涛身边的,没几个人比他地位高。

    所以只要跟杨小涛说话就行。

    “差不多了,大家都帮忙,干的快。”

    “你这是来找冉老师的?”

    孙爷在一旁问着,对一旁的白景述同样不搭理。

    “就是过来看看,好长时间没来了,学校咋样?”

    杨小涛从口袋里拿出一盒烟,分给两人,然后拿出打火机给点上。

    白景述站在门口打量着学校,并不心急。

    “好,那是非常好啊。”

    看杨小涛手里的群英,两人都笑着,然后享受着香烟带来的刺激。

    “咱们学校啊,比起镇上的都大,周围的村子那是想方设法的进来。”

    “你不知道,就是镇上的一些人家也在打听,怎么能够来村子里上学呢。”

    六爷骄傲的说着,一旁的孙爷小心吸着烟,露出一副意味深长的笑容,“咱们村的马兰花知道不?”

    听孙爷这么说,杨小涛还真有些印象。

    毕竟杨家庄里七八成的都是姓杨的,外姓里姓马的真不多。

    而这个马兰花他是清楚的,年纪比他大四五岁,后来嫁到了镇上粮管所去,日子比在村里好多了。

    就是村里的娘家,因为照料着,生活也不差。

    这在当年可谓是轰动一时,成为多少农村女孩的榜样。

    那效果,也就比秦淮茹嫁到城里差一点。

    当然,人家最后的日子过的好好的,据说是家庭美满幸福。

    “前一阵,带着孩子回来了,趴在老马家门口,一阵哭啊。”

    “说什么孩子上不了学,夫家就不让回去了,可是整的鸡飞狗跳。”

    六爷也是在一旁冷笑着,“嫁出去的这些年也不见她回来,老马家的在床上病了两个月,也不见她回来伺候,白瞎这闺女。”

    “可不是,还有杨水根家的”

    “您二老继续,我进去看看。”

    见两人还要继续八卦村里的事,杨小涛连忙说了一句,然后往学校里面走去。

    当然,走的时候将手上的半包群英放在一旁,至于两人怎么分,就不是他管的了。

    “没想到啊,这男人八卦起来就没女人的事了。”

    “错,是老男人!”

    杨小涛开口纠正道,白景述听了笑笑,然后就看到杨小涛往一间屋子走去。

    “李老师。”

    来到办公室里,杨小涛就看到屋子里不少人,一个个的有说有笑,还有的正在备课。

    这些都是学校里的学生。

    随后杨小涛就看到旁边的李兰馨。

    “杨老师,您来了。”

    李兰馨见到杨小涛,忙上前打招呼。

    这位也算是学校里的功勋元老了,去年跟刘永辉喜结连理后,很快就有了孩子。

    两人也算是在这杨家庄里扎下根,后来因为城里的变故,学校里的老师充裕,加上冉秋叶的任务变动,刘永辉就成了学校校长,而她也兼职成了教育主任。

    “您这忙着呢?”

    “嗨,就是备课,马上就好。您这是来看看?”

    “对,过来走走。感觉变了很多啊。”

    “可不是,现在咱们学校越来越大了,孩子也多了,老师也多了,也更加正规了。”

    李兰馨笑着介绍着,然后对屋子里的年轻男女喊道,“各位老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杨小涛,杨老师,也是咱们这学校里的建造者.”

    杨小涛跟众人打过招呼,便在李兰馨的带领下参观学校。

    白景述整个过程都跟在后面静静的看着,认真的听着。

    遇到的老师,还有孩子,看向杨小涛的眼神都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家里的长辈看着墙上伟人画像那般,崇敬,感激。

    “你们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接班人,要爱护手上的红领巾。”

    三人走到一间教室外,透过窗户看到里面,讲台上一名女教师正双手拿着一根红领巾,下面坐着的孩子聚精会神。

    杨小涛看了眼,门口木牌上写着三年级二班。

    此时,女教师正将红领巾双手捧起,下方一群孩子也都将红领巾摆放在桌子上。

    “同学们,我们手上的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成。”

    “其实红领巾不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象征着我们少年先锋队要用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红领巾的叠戴。大家一定要好好听,好好学,不能做错了。”

    “这红领巾,有三叠,一叠敬先烈,二叠敬祖国,三叠敬未来”

    三人站在门口,静静的看着,听着。

    看那孩子们认真的叠着,然后在老师的指正下戴在脖颈上,有的笨拙,有的弄错,却一个个,分外认真。

    (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