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正文卷 第五百七十二章 长安纸贵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纸张的主要用途,是进行文字记载。

    在纸张出现之前,主要使用的是竹简。

    这东西能够普及,最大的原因就是便宜。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太重太占地方,外加记载的内容不多。

    绢帛自然也是很好的文字载体,可跟羊皮纸一样,因为成本的问题无法普及,只能是用作重要用途,例如圣旨什么的。

    纸张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廉,哪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里,也能大规模普及。

    在文化方面来说,这就是荷包蛋级别的存在。

    先行安排了农业与工业问题之后,李云泽开始向着文化方面出手。

    古代造纸术的原材料,主要是以竹子为主。

    在这个降水线北移,温度上升的时代里,大汉并不缺少竹子。

    在预定的造纸厂内,李云泽先是安排人手挖掘多处大型池子,将竹子尤其是嫩竹浸泡其中。

    通常需要浸泡三个月以上,之后取出原料与石灰粉一起进行加热分解。

    接下来就是碾碎原材料,可以用石臼给舂臼成粉末,也可以直接用磨,结果都是一样,得到宛如泥土一般的原材料。

    随后就是过滤,在水槽之中置竹帘,原料附着其上为薄层。

    这些薄层落下,就是最原始形状的纸张。

    最后一步就是压出水分,外加夹层烘干,脱水之后从夹层上揭下来就是正宗的白纸。

    这算是古时造纸术最为成熟的制作工艺之一。

    与现代世界的大工业生产自然没得比,可以此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绝对是炸裂般的存在。

    当白纸真正规模化制造出来的时候,整个卢奴城都轰动了。

    为了在短时间内打开知名度,李云泽安排赵偃等一众王宫文士们连夜抄写了商君书与韩非子。

    之所以选法家,不是因为法家正在逐渐掀翻黄老之术,而是因为李云泽自己就信这个。

    文士们虽然连夜抄写的很累,可崭新的白纸也是让他们大为振奋,认为这对文化推广有着难以估量的用处。

    不过其中治儒家与治黄老的,都对李云泽选了法家著作略有微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绽放之下真的是蓬勃发展。

    哪怕是经历了秦末的战火摧残,诸子百家依旧是顽强的生存下来。

    只不过大家的境遇各有不同。

    此时大汉朝堂上的主流是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指的是黄帝与老子的思想为主,可以视为道家。

    其主要推崇无为而治,也就是少管事少干涉。

    在汉初百业凋零的情况下,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的确是有好处。

    只是随着大汉的实力不断增强,黄老之术就开始跟不上潮流。

    此时飞速蹿升的是法家,他们才是朝堂的主力。

    至于说后来一统天下的儒家,却是因为得罪了刘家天子,连入朝堂都难。

    不过儒家的优势却是非常明显,因为他们尊崇‘有教无类。’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你想学,那我就教你。

    这与其他诸家精心寻找继承人培养,导致门第不兴有着天壤之别。

    全天下的读书人之中,儒家估摸着能够占据六成以上。

    这才是日后能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础。

    全天下一半以上的文化人都是儒家的,不尊他又能尊谁。

    这些写满了文章的白纸,被连夜贴在了城门口两侧,密密麻麻看着让人目炫。

    等到天亮之后,入城的与出城的商队都发现了如此显眼的东西,靠近一看就能看到那写满了字迹的白纸。

    商人大概是这个时代里,对于技术革新最为敏感的一群人。

    有聪明的立马就察觉到了商机,急切询问这是何物。

    从看守的军士那儿得知,此乃大王所制之白纸后,顿时一窝蜂的跑向了王宫。

    他们并非是挥舞着钱帛高喊‘重金求购~~~’

    他们来一是问此物作价几何,二是问产量如何。

    白纸再好,能够好的过绢帛?

    唯有产量足够多,价格也足够合理,他们才会买。

    影视剧里那种穿越过来发明了什么东西,立马就是重金求购什么的,只能说是瞧不起商贾。

    李云泽安排赵偃出面应付。

    先是带着众人去了仓库,看了那些堆积如山的白纸,表明产量方面完全不用担心。

    当然了,制作工艺什么的那是想都别想。

    不过价格方面,却是根本没提,而是表示可以白送给众人一部分,让他们带着去往各处尤其是去长安城去试探市场反应。

    拿到了各地详细市场需求与消费能力之后,可以回来与大王商议合作事宜。

    单纯的出售,那就是太瞧不起穿越者了。

    身为穿越者,当然是要用别人的商队,用别人的经营网络来为自己赚钱办事才是。

    陆续有不少商队,根据各自实力领取了数量不一的白纸,跑长安城的可以多领一些,然后沿途发售试探市场。

    至于李云泽自己,则是在忙着春耕。

    汉初的河北之地,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的程度。

    所谓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什么的,并非是说某种单一的农作物一年可以种植收获两三次。

    而是说在一块土地上先后种植两种甚至三种作物。

    不是说种粟米可以一年种两次收获两次,生长周期摆在那儿呢。

    中山国这里,主要农作物还是粟米,收获之后跟种的通常都是大豆也就是菽,又或者是麻。

    去岁李云泽在王宫封田里种植苜蓿草,已然是收割完毕,接下来该种主粮了。

    在春耕的日子里,他亲自下田带着农户们耕地。

    农户们目瞪口呆的看着,看着卷起裤腿的大王,将手中的铁锄头挥舞成了龙卷风,宛如类人形牛王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轻松将一大块地给翻了一遍。

    围观的人都看傻眼了。

    哪怕是牛圈里最勇猛,一天之中能给七八头母牛赠送亿万财富的牛王,也没这么猛啊。

    摸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双手杵着铁锄头的李云泽招呼众人“都别傻看着了,快些干活。”

    经过接近一年的驯养,牧场监内的大牲口已经有一批被驯化到可以耕作。

    只不过相比起中山国的田地总数来说,还是太少了,所以主力依旧是人力。

    牛配铁犁的话,通常翻一遍地就够了。

    可单纯依靠人力,基本上都需要翻两遍。

    春耕可不是翻田就算了,还要俯身去将田里的石块什么的捡起来扔掉,还要聚拢沟壑,还要铲除杂草,还要精心放种,还要忙于水利灌溉等等等等。

    这其中,翻田与水利最为耗费精力。

    通常情况下,一个丁壮能伺候三十亩地就算是顶天了,一家好几口人一起上,撑死也就是百十亩地。

    这还不算精耕细作的那种。

    这次中山国的春耕,李云泽打造的那些铁制农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先拿东西再付钱的方式,让许多百姓尤其是偏远之地的百姓们得以提前用上铁制农具,春耕效率大幅提高。

    李云泽将现代世界带来的优质粮种用在了王宫封田里,等到秋收的时候将会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向中山国百姓们展现出来。

    一天耕了十余亩的李云泽,天黑之前到河边清洗干净,翻身上马准备返回城内。

    半路上遇到了前来汇报工作的赵偃,听完有关白纸的事情之后,直接掠过这个话题“国中前岁过冬多种有菽,尽可能的多买下来,配上苜蓿草用来喂养牲畜。”

    在李云泽的督促下,明显有了进步的赵偃,心算一番禀报“大王,去岁国中大菽亩收六七斗,国中各处多有种植,司农估算国中或有七八十万斛之多。虽说此物不贵,可数量太多恐用

    度不足?”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本王有钱。”李云泽大气挥手“王府府库之中有不少杂绢,都拿去买菽。”

    “还有一事。”

    李云泽的话还没有说完“春耕正忙,兴修水利之事也必须要加快进度,不可耽搁了农时。”

    听闻此言,赵偃疑惑说道“大王,卢奴不缺水啊。”

    卢奴的确是不缺水,滹沱河与其众多支流就从境内流淌而过。

    在赵偃看来,大王的王田大都是在卢奴县,还基本上都是岸边的上好水田,对水利没那么大的需求才是。

    李云泽看他的目光满是怜悯“赵卿,你是本王的常侍郎,不是卢奴县令。”

    “本王这里有一份水利计划,详细的流程步骤都已经制定好,你按着去做就是了。”

    再度说错话的赵偃心头打颤,急忙应声。

    带着大批白纸的商队纷纷动身去往大汉各处,这其中尤其是以关中长安最多。

    毕竟这个时代的核心,就在关中在长安城。

    全国各地的文人们想要出头,也都得跑去长安城做长漂等待机会,他们是白纸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

    作为文盲率最低的地方,当白纸出现之后,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

    这种全新的文字载体因为轻便美观,同时能够记载更多的文字,一出现就备受追捧。

    尤其是商队还带来了几册抄写的商君书与韩非子,更是引的长安城内的法家大佬们追捧。

    为了争夺书册竞相出价,甚至引得长安纸贵。

    身为天子的刘启,自然也是得知了此事。

    清凉殿内,他的手中就拿着一册白纸书写的商君书。

    “张卿。”

    刘启晃动着手中的书页“朕听闻此物乃是皇子胜所做?”

    “回天子话。”

    张欧先是行礼,之后才说道“臣询问了前来长安城贩纸的几支商队,皆言都是在中山国所得。”

    眯起了眼睛的刘启陷入了沉思,片刻再度出言详询“上次让你查询李广奏疏之事,可有着落?”

    “回天子话。”

    张欧的表情显得为难“臣先后往上郡派出了三批人手,询问了被俘获的匈奴部众,询问了曾经同行的商队,甚至还去了当初的战场实地勘验.”

    刘启哼了一声“如何?”

    神色踌躇的张欧终于咬牙说道“臣以为,李郡守所言之事,恐皆为实言。”

    清凉殿内陷入了沉寂之中,天子刘启许久未曾说话。

    不知道过了多久,刘启的声音这才幽幽响起。

    “张卿。”

    “臣在。”

    “你亲自去一趟中山国,就用为皇子胜选王后的名义去。去替朕好生看看,看仔细了。”

    身子骨忍不住一颤的张欧,重重行礼。

    “喏~~~”

    (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