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视察泉州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李邺当天便和福建道各州刺史、长史见了面,举行了座谈,听取大家的想法。望着济济一堂的官员们,李邺笑道:“大家的想法和意见我都听到了,大家都反应税负太高,但我可以告诉大家,随着战争渐渐结束,军队的开支会大大减少,税负也会跟着降低,这是必然的。
我现在就可以承诺各位,从今年开始,附加军税、架间税、骡马税、船税都会废除,商税从一分降为三厘,田税从五税一降为十五税一,户税也会减半,两浙道那边我已经宣布了,福建道这边我今天也是正式宣布。”
官员们顿时喜形于色,议论纷纷,这几年朝廷不断加税,民怨沸腾,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们压力也极大,走在街头会被人指着脊梁骨骂。
但没有办法,朝廷要开战,北方收不了税赋,只能向南方各州不断加税,现在齐王强势接手了朝廷,不断打击军阀,结束战争,让大家看到了降税减赋的希望。
这时,福州刺史李承昭拱手道:“殿下,卑职来福州三年,深深感受到了福建的富庶,很多物产就能供应整个天下,茶、油料等等,可惜就是运不出去,如果福建各州能大力发展道路运输,我相信福建道的重要性不会亚于江南。”
李承昭也是宗室,是宗室中少有的能干之吏,而且能带兵打仗,比较有谋略,李邺也颇为欣赏他。
李邺点点头,“李使君说得对,福建道不仅盛产茶和油,还有绵,木棉虽然织布差一点,但填充保暖效果很好,如果福建道能大量种植木棉树,那么北方的棉田和麻田就能减少很多,转为粮田。
另外还有糖料甘蔗,完全可以大规模种甘蔗,然后本地制糖,当然还有药材等等。
至于道路运输,福建道的出路在海运,到明年初,丹灞水道就开通了,可以行三千石的船只,这就意味着福建道各州特产经过襄阳中转后,直接通过水运到长安。”
这时,建州刺史李椅举手道:“殿下,说到海运,建州可没有一点优势啊!”
“我知道建州不靠海,但建州有建阳溪、建武溪、将乐溪,它们合并为闽江注入大海,它们不能航运?”
李椅苦笑道:“这三条河大部分在山区,有的水段可以航行,有的水段乱石矗立,难以航行,很难整治。”
李邺笑了笑道:“我记得李刺史出任过陕县县令,应该很了解黄河上的三门峡吧!”
“卑职当然了解,三门峡一直是关中的心腹大患,整治了一百多年,都没有什么效果。”
“如果现在李刺史再去陕州,你会发现三门峡的三座巨石只剩下最南面的一座了,水患平息,航运便利,可通五千石货船。”
李椅又惊又喜,“这怎么做得到?”
“军队有强大的火器,连丹灞水道都要开通了,何况三门峡,所以李刺史只要向朝廷申请,我保证明年建州的船对也能从水运到海港。”
一席话让众人心中有了信心,只要能把各种山货都运出去,福建道的货物能充斥长安,那就是看得见的政绩啊!
和官员们一起用了午餐,李邺随即带着众人出城去参观占城稻试验田,当然,大家并不叫它占城稻,它是从交州过来的,所以叫做交州稻。
主持交州稻种植的官员是工学中的农学院教授韦清月,他同时也是司农寺新成立的良种推广署署令。
他带着三十几个学生在泉州成立了研究院。
众官员来到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交州稻在这里试种了五百亩,和江南不同,泉州这里的稻田种的还是交州稻,连种两季,当然是气候的缘故。
“启禀殿下,这种交州的水稻非常好,抗旱、适应很强,夏粮亩产达五百五十斤,秋粮估计也差不多,一年的亩产达一千一百斤了。”
韦清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道:“如果把它在整个南方推广,大唐的粮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大家都能吃饱饭了。”
李邺笑了笑道:“江南那边今年也种了三十亩交州稻,韦署令知道吗?”
“卑职知道这件事,就是不知道结果如何?”
“还算可以,三十亩有一半的亩产达到四百十斤,还有两亩地达到亩产四百八十斤,但也有十几亩地亩产不行,都只有两三百斤。”
韦清月点点头道:“这种情况很正常,需要不断适应,不断筛选,五到十年就能稳定下来了。”
“关中可以种植吗?”李邺问道。
韦清月苦笑一声道:“关中一直就可以稻麦两熟,不种水稻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农业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政治问题,如果百姓都能吃得饱饭,谁还会卖身卖土地?统治阶级又怎么兼并土地、怎么蓄奴?
这其实就是历朝历代败亡之根,宋朝用极为发达的工商业解决了这個问题,可惜还是被外族灭了。
到了明朝又恢复了这个老问题,明明红薯在万历年间就引入明朝,但也只在福建广东推广,朝廷不知道这玩意高产吗?当然知道,他们就害怕老百姓吃饱饭,不好剥削了。
最后明朝还是被吃不饱饭的农民起义军灭了。
所以很多高产农作物的出现绝对是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棉花如果不是朱元璋以强大的君威推广,怎么可能在天下各地广泛种植?
李邺成为唐朝之主,他的身份是有问题的,他不是正统皇族,但所有唐朝的利益集团都支持他,所以他能上位。
也正是这样,李邺暂时不打算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又要让大唐中兴,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盘子做大,用强大的武力向外扩张,占领广袤的无人之地,让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一个奔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大唐人口滋生,而人口滋生的根本保证,就是粮食。
所以粮食是他的底线,谁敢在粮食这件事上和他作对,他就灭了谁?
“明年再试验一年,后年就去江南试验,如果成功,五年后就可以大规模推广了!”
(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