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天平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北平府按察司衙门。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主官,衙门的官员们,最近都很老实,生怕成为触霉头的人。
按察使王礼巡视到了司狱司,掌管北平监狱事务。
有犯事的官吏,有违规的差役,有犯罪的歹徒,有不孝的后生,有欠税的农户……
北平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司狱姜言得,恭敬的陪着按察使,巡视各狱,检查有没有错关的被害良民。
终于过了关,没有惹出麻烦,姜言得回头就去了世子府,告诉了朱高炽今日之事。
“他要查,就大大方方的让他查嘛,这是好事,提高北平的治安环境。”
朱高炽一边翻看公文,一边平静的说道。
虽然朱棣斥责了他,但没有实际的处罚,和往常一样,朱棣返回北平后,事物虽然汇集到朱棣手中,可处理过后的公文,都会转到世子府,交给朱高炽翻阅一遍,让朱高炽学如何处理政务。
“正常查还好,怕的是王按察使,打着故意挑出问题的主意,所以下官才忐忑。”
“他不会不守规矩。”朱高炽不以为然。
官府怕的是王府不按章办事,为了避免此事,他们才不敢乱来,否则就是给王府乱来的机会。
官府自己都乱来,王府更能乱来了。
姜言得觉得小王爷说的有道理,松了口气,新官上任三把火,谁知道未来北平的局势如何。
靠着空窗期的优势,王府拦了大权,如果想要回到蓝玉大案以前的局面,三司就要和王府打擂台。
他们这些下层官员,小胳膊小腿,实在不希望上面神仙打架,他们遭殃。
布政使和王府就合作的很好,希望这批新来的主官,也能尽快和王府达成默契。
“在咱大明朝,不孝顺的人,如果其父母向官府告状,则是大罪,此举有利有弊。”
朱高炽看完了公文,笑着向姜言得说道:“万事有利有弊,一切力度要在度以内,超过了这个度,任何好事都会变成坏事。”
“按察使巡视各狱,检查有没有错关的良民,如果没有是好事,如果有则要改正,否则事发后,他就会受到处罚,影响他自己的前程,所以他才对你严肃些,你不要自己吓自己。”
无论执行力度如何,至少规矩是这样的。
至于人执行的怎么样,除了靠官员们的执政水平,也要看百姓们的抗争水平。
如果都是老实人,那自然就让官员壮胆,敢做出更过分的事情。
每一件权贵逼迫老实人的事件,每个变相服软的老实人,他就是促进权贵嚣张的帮凶。
这些已经服软,忍气吞声的老实人,希望有别的人能出头,可他们的行为,却助长了权贵的声势。
明中后期的官员,无论如何,在抗争皇权一事上,维护自己权利,敢于付出性命。
到了清朝,官员们不再抗争,成为了卑躬屈膝的奴才,皇帝放个屁都要歌颂一番。
两相比较下来,还是明朝的官员要强一些。
至于灾民。
那些敢闹事的义军,面对不公,他们吃肉喝酒,杀官屠贵,那些老实的灾民,面对不公,他们卖儿卖女,讨食吃土。
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统治阶级施舍的,而是百姓们抗争得来的。
怕死而不敢抗争,也不懂如何抗争,那么他的苦难是应得的。
作为权贵,朱高炽摸了摸老百姓们的底线,了解了下如今的气氛,心中的底气足了些。
明初的老百姓,因为人口和土地的原因,只要能吃饱肚子,都是老实人,不满现状的人并不多。
温饱线以上,小康以下,可以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服帖。
中国自先秦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舍得一身剐皇帝拉下马的言论之后,老百姓是有抗争精神的。
比起千年的皇族,就是文明巨大的进步,后世竟然还有人羡慕人家有千年的皇族。
朱高炽有时候都很迷茫,是先民更有抗争精神,还是后世人更有抗争精神。
哪怕最愚昧麻木的清朝,还有百姓们组织起洪门等力量。
大员岛最后一代王爷投降前,还晓得把洪门名单装入铁箱沉入海底,避免落入清廷手中。
如今官员们的力量大,朱棣担心技术报的内容,引发官员们的关注,所以朱棣禁止了技术报关于部分内容的刊登。
朱高炽忌惮官府的力量,自然也就妥协了,反正他还年轻,时间还长。
外面的墨麟,暗访北平一遍,返回了北平城,见到了按察使王礼,把一路所见所闻详细的告知。
蒸汽机,铁道,垦田……
“听说垦田之事,是王府大公子主动提出,吸引了颜藩台,我看啊,这是王府的计谋。”王礼皱眉说道。
墨麟和王礼都是国子监的学生,背后有恩师座师同科同僚,关系密布,属于其中的一员。
官员们三年一科举,奋斗一生才有的前程,而勋贵和武将出生就获得了。
这很不公平,并且也不利于国家。
王礼是正统的官员,墨麟也是,不过墨麟要保守些,王礼则倾向于齐泰。
“垦田是民生大计,颜藩台不可能拒绝,也不该拒绝,如果他的任期,正能让北平行省垦出百万亩良田,如此政绩恐怕能青史留名。”
墨麟羡慕的说道。
史料篇幅很长,可能记载的人不多,而只要是兴修水利或者垦田有大功的人,都能记载其中。
历史也是如此,无论是王仁还是墨麟,不过是在大宗实录中提了一笔官职任免而已。
而开垦田亩,或者兴修水利的官员,都会在史料中,留下相关的篇幅。
“王府的阳谋啊。”王礼一脸的担忧。
王府本就势大,三司的权利或多或少被王府拿去,为了恢复以往的局势,本应通力合作。
可布政司最大的官员布政使,忙着垦田之政,不愿意惹事生非,王礼作为按察使,但名不正言不顺啊。
“你知道申部台何时回来?”王仁突然问道。
墨麟摇了摇头,“申部台刚去巡视地方,恐怕短时间回不了北平。”
“一个不担事,一个躲事,朝廷所用非人啊。”闻言,王仁感叹道,看穿了新任右布政使申逵的意图。
现在此人离开北平,何尝不是避开旋涡。
他在等局势平缓些,过些时日,他们这批新任官员的动静消停了,估摸就是此人返回之时。
“不行,我要向齐泰写封信,告知北平事宜。”王仁打定了主意,没有布政司出面,只靠着他可撬动不了局面。
“会不会引起两位布政使的不满?”墨麟觉得王仁急躁了些,对北平形势还未摸清楚。
“不能等,王府在卫所的威望伱也见到过。”王仁声音小了些,“皇太孙年幼,而圣人年龄大了,不得不急啊。”
墨麟闻言,叹了口气,也不再劝解,自从太子病逝后,国家逐渐多事之秋啊。
如果太子还活着就好了。
……
研发司。
朱高炽被朱棣敲打了一番,注意力从北平政事转移到了工厂,每日除了看朱棣批复的公文,开始回到总部坐班。
今日,研发司制定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有尺子,量斗,秤砣,容器等。
朱高炽拿着一把铁尺,上刻均匀的刻度。
“我们研究了商州的牙尺,秦朝的尺没有出土物,汉朝的汉尺,汉传承秦制,汉尺应该和秦尺差不多。”
小九在一边介绍。
“汉尺以目前发现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
也就是长二十余厘米,最详细的一段,刻度单位为分。
一寸等于三厘米出头,等于十分,一分也就是近三分之一毫米,刻度已经较为精确了。
直尺从商州已经诞生,上面有刻度,应用了十进位制,分别长16.95、15.78、15.8厘米,可作为商代一尺实际长度之参考。
到了宋朝,直尺均以31厘米为暂定之一尺标准。明清尺度大抵相同,明朝嘉靖牙尺长32厘米。
“准确的来说,不能算是制定标准,而是采用我朝的标准,在总部打造一套原尺,用来制造其余的直尺。”
朱高炽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看到了“天平”。
小九见朱高炽对此物感兴趣,主动介绍道:“此物叫做‘权衡’。西周青铜器刻着这样的铭文:“金十寽”、“丝三寽”、金十匀”。“金”不是金子,指的是铜;“寽”和“匀”则是计量单位。”
“从这些铭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西周,先民就掌握了杠杆原理,制作出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权衡”。
小九知道小王爷最喜欢听这些技术来历,于是把从西周的权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现在的发展,说了个透彻。
“早期的权衡,由一根横梁和两个秤盘组成,横梁的中央用细绳悬挂作为支点,秤盘用细绳悬挂在横梁的两端,横梁两端有孔,细绳穿过孔加以固定。”
“我们加以改进,换成了铁制。”指着铁天平,小九笑着说道。
“此物好。”
朱高炽笑道。
(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