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六百三十八章 沉淀的大明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文华殿。玉石廊坊,日光的照耀下,镀了一层莹莹的色采,开年后的春风,终于减去了一丝寒意,炕道里的煤块,让地面透出不断的热气。
“册封高丽北王嫡长子为高丽北王。”
“派遣使臣去昭告,并且分别南下,面见高丽国王与高丽南王,保证高丽北王地区的安稳过渡,顺利的交界。”
礼部大臣吕震讲述道。
关于高丽的事情,礼部经过沟通,做出了以上的决定,然后与内阁大臣们协商,内阁大臣又综合其他部门的意见,最终今日上呈。
这样的处理内外政事流程,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方式,除非朱高炽专门指定的问题。
朱高炽有些走神。
吕震今年好像四十来岁了吧,到底多少岁来着。
礼部尚书的职位上,呆了也差不多快十年。
“准奏。”
文华殿内安静了片刻,朱高炽简短的说道,只要国内不出问题,高丽方面的问题就不大,最不让人放心的是高丽南王。
这些政治强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包括琉球地区的尚忠。
可是简单的杀之了事也不行,规矩是大明制定的,总体上对大明有利,违背大明自己制定的规矩,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大明。
而且杀了尚忠,说不定还有刘忠,王忠,所以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幕府方面的使者请求朝贡大明。
朱高炽考虑后也同意了。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随着大明的脚步,外部和边疆的事宜,已经占了朝堂的三四成,原来的事务上,增添了一倍有余。
结束了议会,朱高炽疲累的出来透口气。
李暹得到文书房的通知,被文书们带来御阶上,看到了孤身于平台的太子殿下,不远处有站岗的侍卫。
侍卫们腰间挎着短铳。
每把短铳都有号码,上值和下值都会交上去,包括铅弹,会经过严格的清点。
守卫皇城的侍卫,来源于京营。
京营来源于全国军队的精英。
每年军队的比赛等,那些名列前茅的军士,还有以队为基础,轮调京营的军队,以及部分功勋之后,形成的三千营,专门负责皇城安危。
每名侍卫身后都有家族。
哪怕是普通军户出身,背后也有一大家子。
降袭承爵。
遗产税最高百分之五十。
政治和经济继承制度,已经在永乐朝成形,目前虽然遇到了些许风浪,可风浪并不大,因为祖孙三代之治,让大明政权体系太过稳定,没有人可以掀开。
负责京营兵权的,除了兵部外,还有部分勋臣,以及军中将领,形成三方互相挟制。
太子殿下的两位亲弟弟。
一位负责巡视地方军队,一位负责锦衣卫部分权利,监督文武,却又不获得军权和行政权,避免了隐患,李暹忍不住感叹。
眼前的太子殿下,不知不觉间解决了许多的事情。
这样的大明体制,只要不出意外,真不知道百年后,又会是何等的光景,李暹有些舍不得,倒不是怕死,而是想要见一见。
自从太子殿下入京后,开始全国推动工业化发展,以社会资源分配入手,加强对民间的管控,从而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施行大基建大铁道等一揽子刺激计划。
洪武二十五年北平改革开始,到洪武三十六年,又七年过去。
太子殿下是洪武二十九年,还是洪武三十年入京来着,李暹已经有些想不起来了。
但是大明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结果大于一切。
快速的经济发展,技术层面不断涌出的革新,日异月新的社会变化,李暹非常想要看一看,未来会是个什么样的光景。
可以说走遍了整个亚洲的李暹,在见识的层次上,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
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大明这样的。
朱高炽看着远处的大厦。
根据京城的法令,皇城周边不能修建高楼大厦,所以新城区都在郊区,皇城周边保持了原貌。
后世双喜年的时候。
学校安排去沿海城市实习,括弧:进厂打螺丝。
不过朱高炽的姑父是厂长。
从十年前因为贫穷的让姑母绝望的喝农药被乡镇医院抢救回来,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姑父一家过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每个月只有一天的假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两口子一个月大几千的收入的美好生活。
哪怕是现在。
朱高炽还记得。
那天假期,姑父带他去餐馆改善在食堂快要吃吐了的伙食,然后姑父在一幢幢厂房中感慨的说道,“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还有飞机掉了下来。”
姑父说他看见过。
当时的朱高炽并没有感触。
一直到多年后,意外的看到了几张老照片,的确是一片荒地,与印象中的整齐道路,水泥建筑大楼截然不同的荒凉地区。
那时候的大姑父,印象中最深的一年,买了一小块肉用来全家过年,已然变成了小工头,会带着一家老小去唱歌,在酒店里过年。
这些变化在朱高炽的眼里,只不过十年而已。
在朱高炽的那十年之前。
听说人们更加的困苦,各家厂门口外排队求着进厂,哪怕不发工资,给口饭吃就行。
乃至于后来,朱高炽每当回想起年轻的时候,仿佛两个世界一般,实在是让人惊叹和诧异。
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同一平台竞争。
那么经济发达的地区会碾压经济落后的地区。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后世所谓的发达国家,严格意义上只有十八个,而广义上的四十三个,朱高炽并不认为算得上发达国家,只不过是老牌国家们的宣传而已。
如果只以人均来算,那么沙特也应该是发达国家,可沙特并不是发达国家。
人均是个很大的区域。
证明了什么?
还是那些老牌的国家。
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就明白后世的发展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多么的难得,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发展国家无法做到的。
真按照老牌国家们制定的规则去做,绝对没有后世取得的成就。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以及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
在后世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过程中,为什么那些国家争先恐后的要与后世合作,真当他们是小白兔呢。
因为利益。
谁放弃合作,无法从中获得本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就会落后世界的发展脚步。
所以美国绝对不敢自己脱钩,因此他要靠着武力逼迫别的国家一起行动,否则美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妥妥的霸凌行为。
世界本没有公正。
可被霸凌的是自己,还要向霸凌者反思,就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大明没有这些难度。
大明发展工业化,其实属于简单模式,后世才是困难模式。
朱高炽想着两个问题。
一个是如何落实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保障精神文明的建设,根据收集到的消息,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过度“文明”,例如北平。
还有就是如何保障不变的发展。
历史上同时期的大明,一样是强大的,并且扩张的,宗藩体系在东南亚稳定扩张,可一个战神皇帝,就导致了全方位的破产。
所以大明最大的问题,永远是内部的问题。
“太子殿下,李暹到了。”
宦官的声音,打断了朱高炽的思路。
“你来了。”
回过神来,朱高炽露出笑容。
李暹连忙上前行礼。
其实太子殿下,算得上自己的恩主。
李暹如此认为。
他们这些出使的官员,地位和待遇的提升,离不开太子殿下的支持。
“参见太子殿下。”
“免礼。”
朱高炽抬了抬手。
“琉球的事情解决了?”
李暹听到太子殿下的询问,随事无巨细的简单概述了一遍,包括当地的学校,方方面面。
朱高炽听得很仔细。
特别是学校方面。
朱高炽从不在意吸收别的地区的人口,因为本身的优势在这里,能靠着强盛的文明,以及碾压的人口,做到同化吸收对方。
所以朱高炽承袭了朱元璋的做法。
各部只要承认大明的旗帜,遵守大明的规矩,大家一起和睦共处,因为比拼勤劳和奋斗,大明人是不怕的,并不担心在发展生产力上落后别人。
后世也是秉持了这个思路。
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因为什么?
因为自信。
反观美国不行,他必须对外部剥削利益,让各国为他的超发买单,不接受就不行,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就是为了让各国为他一直买单。
“琉球三国,对大明一直恭顺,不过呢,历史上从来不会缺乏有野心的人,无论大明还是别的地区,当地的华族有野心,那尚忠也有野心。”
“可是这个野心,建立在武力上就不行。”
“既然选择武力,大明也会选择武力。”
朱高炽思考道。
后世几十年没有发动战争,希望通过勤劳生产来致富,是全国上下的心愿,所以经济上势如破竹,美国却不愿意了,仗着武力要掀桌子。
包括华族。
东南亚遍布华族,是在明朝得到大发展的。
华族在各地区成为了富裕群体,并掌控了一定的武力,乃至西方殖民者的脚步抵达东南亚,引导了数百年对当地华族的打压和屠戮。
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无形的损失。
例如吕宋数次对当地华人的屠戮,乃至近代的屠戮,都是西方人安排和引导的。
就算是这样。
中华先民们的成果,也没有败亡殆尽。
留给后人们的遗产,经历了数百年的摧残,还有一部分的存在,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伟大和辉煌。
“不过呢,尚忠这样的人,大明也不能太过针对,否则会引起一些人的抗拒,导致更深层次的对抗,属于得不偿失的行为。”
朱高炽笑道。
保住了尚忠原本的势力,先把生死矛盾排除,避免了最激烈的斗争。
李暹满脸的认可。
尚忠之所以放弃抵抗,接受大明的安排,也有如此方面的部分原因,不然尚忠破罐子破摔,的确会让大明付出更多的精力。
“所以对高丽南王,朝廷也是这样的思路,斗而不破,最大的保持原貌。”
“太子圣明。”
李暹拍了个马屁。
不过李暹的眼中,大概有六分的真情实意。
朱高炽又问了一些各国的风俗人文。
李暹捡着比较特异的讲述了些,让朱高炽对国外的情形有了更多的了解。
“未来的三年内,大明不会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如果不是必要,小规模的战争也要停止。”朱高炽继续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先民说的道理并没有错。”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麻烦,可大明当下的麻烦,并不在外,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可是发展之下,又带来诸多的问题。”
朱高炽不光向李暹讲,也向内阁讲述过。
万世有利有弊。
未来需要追赶,太快的发展速度,隐藏了许多的积弊,可大明可以做到沉淀,因为大明当下并没有合格的竞争对手。
所以朱高炽计划未来的几年,让大明沉淀下来。
简而言之。
延长修长城的时间,减轻百姓们的负担。
不久后。
内阁召开了诸多会议。
从大明皇后去世后的这年开始,大明的脚步放缓了一些,各项资源投放到了国内,外部的供给减少了一半以上。
例如全国的学校。
游学成为常态,并且学生出游的里程也越来越远,不在只停留在周边地区,由朝廷礼部下拨资金。
——
北平。
工人子弟中学。
七妹脸上戴着面巾,低着头不敢让人认出,来到了学校的公房,见到了校长。
“让他回家吧。”
校长遗憾的说道。
英雄的儿子,太过调皮了。
七妹满脸的绝望。
十五岁的少年,低着头一言不发,不敢看母亲的眼神。
“学校考虑他的身份,决定给予免考优待,不用参加中考就能获得中学毕业资格。”校长体贴的说道。
有了中学的毕业资格,加上其身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并不难。
七妹麻木的点点头。
领着儿子回家后,七妹躺在床上,整整三日未下床。
少年跪在床前。
“娘,儿子错了。”
“唉。”
七妹叹了口气。
“还是要读书的,不为了你的父亲,为了你自己吧,现在正是读书的年龄,虽然娘可以为你找到别的出路,可以后说不定你会后悔的。”
七妹咬牙起床,打起精神。
没多久。
面对七妹的请求,校长一脸的为难。
常年逃学打架,这次更把别的学生胳膊打断了,学校也很为难。
七妹又带着孩子去别家磕头。
不光送去了大批的赔偿,还让儿子跪在街道上,引来了报纸的注意。(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