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百七十四章 你也值得被感谢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这话,帐篷内的空气似都稀薄了一些,大家的肺,此时都是个极具膨胀的状态。储量上亿方,上下游水位差,几十米?!
那和海啸有什么区别?
在座的,都是经历过10年前的洪水的。
那时候,有个计算,一亿立方米的洪水决堤,就能吞噬一座5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
是吞噬。
眼下,正是遭灾的时候,别说吞噬城市,造成大规模的实际伤害,就是洪水过境,给这些灾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都将是巨大的。
这将完全摧毁这段时间整个地震前线指挥部所做的所有辛苦努力。
大家不禁重新看向了那张级别较高的军事地图。
军事地图,可以按用途分为军用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和各种军事专题地图。
眼前这张,就是地形图,而且是小比例的,地质地貌,海拔等,非常详细,摆满了整张桌子。
他说的情况,只要经过计算,都能在地图数据上得到论证,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到底有没有围堰形成。
如果形成了,到了什么程度。
方淮趁着还能站在台前,赶紧手指圈着唐家山,继续道:
“而且,一旦这里形成溃堤,途径江油,下面就是川中著名的大河涪江,这条涪江,流经绵阳,三台,射洪,遂宁等地,全是经济和人口重镇!
可造成的危害,远不是现在的一个清平堰塞湖,涝了几个乡镇可比!
首长,这里虽然不是汉旺指挥部的管辖范围,但现在北川的灾情相当严重,工作繁杂,无法保证大家都在重视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上报,利用卫星探查一下这个位置的情况?
这么大的区域,咱们现在的卫星技术,应该还是能看到的吧?
如果真的产生围堰,现在是炸也好,挖也好,都不会有太多顾虑,但如果已经产生洪水堆积,再想处理,不管怎么考量,都有巨大的危险!”
方淮说到这里,口气是越来越大,说到卫星探查时,多少有点胆大包天的意思了。
这年头,国家航天科技虽在蓬勃发展,但还不算先进,在轨卫星不过小几十颗,动用卫星探查,那可不是小事,权限,仅在少数几个部门。
但,反正话都说到这儿了,胆大和更胆大,也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方淮已经说得十分小心了,把三十年代发生在直线距离北川几十公里茂县地震,说成了北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最大储水量三亿立方米,也说成了过亿。
留下了很多正常人会推测错漏的地方。
但实际上,现目前的唐家山,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巨大的,且处于上游的大水塘,正在等待大雨来临,疯狂蓄水。
蓄水达到一定的量,围堰可能就会因为扛不住压力,被冲开一个口子。
届时,就是一场不受控制的开闸放洪,而且由于冲击力产生,口子会在短时间内越冲越大,直至围堰完全倾泻。
地震尚有生还的缝隙,但滔天的洪水一旦产生,那是风卷残云,经过本就地震震荡过的高山,会有巨大的泥石流被裹挟而下。
水中带着泥和巨石,就像巨大的攻城武器,沿线城市在其面前,将会及其脆弱,淹没在其中的人,会被卷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的不知何处,成为一个失踪人口。
自然灾害,任选其一,一旦起势,都能令天地变色。
成都,一个古代历史上降雨量很大,水灾频发的地方,能够发展得如此繁荣富饶,那个能够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制服洪水,且利用洪水灌溉土地的伟大奇迹工程——都江堰,立下了大半功劳。
在座的大佬,是不太想听一个消防的小战士分析的,因为他的话,不太有分量。
但他说的事情,却很有分量,让大家不得不严肃对待。
关键这么多人都听到了,如果这事真的发生了,又没有上报,一旦传出,无一人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大家都看向了最高指挥官。
“这件事…我会跟北川那边联系,最好是有人前往,实地探查,拍照取证。”
方淮听到这里,再次精确地指了指地图上的唐家山堰口,道:
“首长,这里。”
随后,见领导看向了那个地方后,收手,缓步退开。
他是想开口主动请缨,因为那片具体区域,就在他的脑海里。
但凡事不能太过。
这就不是他们负责的区域,要去,也得是人家安排人去。
地图上的经纬度已经很明显了,人家只要去实地探查,肯定能发现。
这么大的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眼下又是这么需要人的时候,怎么处理,上面都得商量着来,随意争功,那是取死之道。
此时,张中庭终于开口:“领导,小方自己也说了,他就是个爱好者,他说的话,作不得准…方淮,你在救援里表现不错,先去休息,等到休息好了,去把你的本职工作搞好!”
张中庭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为他解释了一句。
罗总也觉得兹事体大,但他说话的底气,可比张中庭大得多,见几个专家都没有提出质疑,开口鼓励道:
“这里的都是专家,隐患大家都看到了!不过,多学习,是好事!好好去休息吧,咱们消防,非常需要你这样的战士,别把身体搞坏了!”
“是!”方淮也不再大胆,敬了个礼,转身,走出帐篷。
他这个“无关人等”一退开,里面,立马开始了严肃的讨论。
听到里面隐约有好几人说“可行”,他才放心下来。
这次地震,他不知道自己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他能影响得到的,一定会竭尽全力。
里面的黄记者明显是听了一下里面领导的讨论,确定方淮刚才做的是一件积极正向的事情,才跟了出来。
毕竟她的报道,是不能出现一丁点负面的,大家都很谨慎。
“同志,我刚才问了,伱叫方淮吧?”黄记者笑盈盈问道。
方淮这才思绪回转,想起采访的事,觉得也该说点什么,点了点头。
“嗯,淮河的淮。”
“听说你还没有休息,那我现在可以开始对你的采访吗?”
“没问题,不过快一点,我还有事。”
方淮压根就没准备休息。
也就是在这条件好一些的汉旺,大家都有支援,才敢谈休息。
前世,他曾听一位其他支队的战友讲过,前两批空降进映秀的解放军,18勇士确定坐标以后,后一批进入的部队,仅一个团,就有十七个机组。
出发之前,他们还在搞拉练,地震第一天,都不知道地震了,直到第二天接到命令回营,迅速集结出发。
出发时,只带了镐头农具和四天的行军口粮。
乘坐俄罗斯的伊尔76和美国黑鹰前往成都集结以后,乘坐直升机,前往映秀。
索降时,没有手套,用的是衣服包手做的防护。
艰难落地以后,没有增援,整整五天五夜,没休息过,挖土都是闭着眼睛挖。
有的在第五天早上听说机械化部队增援终于来了,那口气一松,人直接倒地,就这么没了。
有的是走路,走着走着,人一倒…
活活累死这件事,大多数老百姓根本理解不了,媒体也没有报道过具体情况,但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过。
他们就是“据不完全统计”里,“不完全”的那部分。
很多事,都隐藏在了时光里,那些记得的人,都把这些事,化为了默默的岁月静好。
大多数人,看到了山尖上的英雄,但高山的根,是埋在土底下的。
黄记者听到方淮的话,深知他们的任务很重,立马通知摄制人员,架好了机器。
随后把大概要采访的问题写在纸上,给方淮看了一下。
方淮扫了一眼,点了点头。
采访,很快开始。
黄:“来到震区的时候,部队有告诉你们,应该怎样救援吗?”
方:“怎样救援,是我们的日常训练,不是临时告诉的。”
黄:“嗯…我们有拍到你在救援谭老师护下的学生时,冒着生命危险跳进坑里顶住水泥板的画面,我想知道,你是抱着怎样的想法进去的?”
方:“那个时候,想不了,太快了。”
黄(使了个眼色):“如此的舍生忘死,是你们训练中已经形成的身体记忆吗?”
方:“…是军装的记忆,不止是我,任何穿上军装的人,都会这么做。”
黄(点点头):“听说你已经参与了两次重大的救援,有谭老师护住的四个学生,有可乐男孩,有在废墟里唱《黄河大合唱》的那个女孩,说一下救援经过吧。”
方:“最先发现4号救援区下有人的,是国家地震救援队的同志,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展开救援了……”
方淮用近乎平叙的方式,讲完了经过。
黄记者,也一次又一次地问着那些感动人心的细节,试图把温暖记录下来。
黄:“他们出来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方:“可爱,他们非常可爱,难以想象,我所见的每一个老百姓,包括孩子,甚至在伤残的时候,都在关心着别人。”
黄(笑了笑):“你们也非常可爱,有了你们这样的子弟兵,此时此刻,你想对灾区,和全国的人民说点什么?”
黄记者嘴里比了个口型,是“加油”。
方(沉吟):“希望…在深山城镇,艰苦环境里战斗的战友们,能平安归来,希望所有受灾的人都不要沮丧,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希望祖国大地永远健康,山河无恙…如果我的希望太多了,我就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所有的人,好好活着…加油,我们从未放弃。”
话落,一阵沉默。
黄记者没有想到,在最后,六个字,震撼了她的心。
“我们从未放弃”这六个字,其实也是前来震区的记者所有工作的初衷。
“谢谢你,战士。”黄记者眼中含泪,说道。
方淮看了看黄记者脚上那双布满了黄泥巴,与那身干净职业装并不相衬的鞋,道:
“所有在这里奋斗着的人,都值得被感谢,你也一样。”
在这个平均一小时就要流一次泪的50多个小时里,黄记者,再一次流下了泪水。
(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