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就上文学度

新秩序—短暂的和平 第八百五十六章:欧洲大扩军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波斯湾领地是澳大拉西亚十分重要的地区,这里有着澳大拉西亚大半的石油储量,是国家未来百年发展中,绝对的能源中心。

    波斯湾领地的驻军从最开始的两个师,到现在已经演变为整整一个军了。

    目前经过轮换之后,驻扎在波斯湾领地的是新编第八军,军长是埃里克少将,一个毕业自澳大拉西亚皇家学院,军事方面很有才能的少壮派。

    在澳大拉西亚所有军长级别的高级军官中,埃里克算是最有前途的将军之一了。

    目前埃里克少将满打满算也才37岁,就算堆资历,他也能轻松的达到中将的级别。

    一旦战争爆发,大量军功的累积,会让军方的这些家伙获得快速晋升的机会。

    或许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澳大拉西亚又要多好几个中将了。甚至就连更高级的上将和元帅,也不是没有可能再多几个。

    要知道,澳大拉西亚军队建立这36年时间以来,上将和元帅的数量一只手就能数得清。

    国防部长作为澳大拉西亚军方的最高层,目前的标准军衔为上将。现任国防大臣托马斯,凭借着自己的资历,在四年前就已经晋升为上将。

    国防部下属的参谋部、海陆空三军司令部的军衔,统一为中将级别。

    参谋部总参谋长、海陆空三军司令、参谋,统一都是中将军衔。

    再往下,各军军长、参谋,标准军衔为少将,也有少部分因为军功的晋升,军衔达到了中将的级别。

    但中将军长始终是少数。在澳大拉西亚军队,除了近卫军军长之外,很少有军长能够达到中将级别。

    各师师长和参谋标准军衔为准将,也有上校破格提拔为师长或参谋的。

    但澳大拉西亚这36年的历史中,元帅只有一人,那就是身为三军总元帅的阿瑟。

    其实阿瑟并未限制这些军方高层的晋升,但除了战争这样的快速晋升军衔的方式之外,靠平时积攒资历的方式来晋升军衔,很难晋升到元帅级别。

    特别是因为之前国家军队规模并不大,国防部长都只是中将的时期,军方高层就更加没有可能晋升为元帅了。

    到目前为止,澳大拉西亚现役上将级别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托马斯部长。

    中将有七个,分别是参谋部总参谋长帕特里克,陆军总司令布雷迪·埃利森,陆军总参谋长查理·图克,海军总司令安德鲁,海军总参谋长大卫·斯科夫,空军总司令亚纳·柯勒特,空军总参谋长迈克尔·比奇。

    除了这些现役的军方高层之外,现任首相劳尔·普朗格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因为军功获得过上将军衔。

    但担任首相之后,他的军人身份就已经结束,自然不能算在现役之中。

    包括前前前任首相肯特也是如此。在担任国防大臣期间,肯特获得过中将的军衔。

    但成为内阁首相之后,之前的军衔就相当于退役,已经自动作废了。

    说到底,中将级以上的高级军衔数量之所以如此稀少,除了国家到现在没有经历过太多战争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澳大拉西亚从立国到现在也就只有36年的历史。

    立国的时间太短了,这直接导致那些靠资历晋升的军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晋升到太高的级别。

    不过相信这一现象会在战争结束后好很多。不管是对岛国的战争还是将来有可能干涉欧洲的战争,都有着大量荣立军功的机会。

    到时候,澳大拉西亚不仅会多上几位中将以上的高级军官,同样也会多很多男爵以上的高级贵族。

    所谓的军功授爵也不过如此。用军功调动军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这些因为军功而成为贵族的新贵族团体为王室服务,从而实现良好的循环。

    等阿瑟回到澳大拉西亚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份的中旬。

    除了尽可能在英国布局,让英国政府变成主战派之外,对法国的一些改变也是很有必要的。

    法国政府目前是不折不扣的主和派,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国懦弱的阿尔贝总统。

    在总统制还没有取缔的现在,法国总统还是拥有着相当的权力的。只要阿尔贝总统还在任一天,法国政府就很难从主和派转变为主战派。

    这对欧洲的局势来说是十分糟糕的。法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就是抵抗德国进攻的第一道防线。

    一旦法国放弃抵抗德国,德国就再也抵挡不住,可以轻易的席卷西欧和中欧。

    到那时,再想要用战争的方式来打败德国,所需要付出的伤亡和现在完全不成正比。

    不过,想要转变法国政府的态度,比转变英国政府的态度还要难的多。

    阿瑟所能做的,也只是让澳大拉西亚政府提醒法国,德国人的目标绝对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波兰。

    如果法国人再执迷不悟,被联合瓜分吞并的波兰就是他们的最终结局。

    反正澳大拉西亚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打的再怎么火热,对澳大拉西亚也没有任何危害,甚至反而会让澳大拉西亚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来看,法国在二战中的糟糕表现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无论是在战前政府的软弱,还是战争爆发后法国人那令人震惊的投降速度,都足够让人惊叹。

    历史中的二战前夜,那可真的称得上是一个比烂的时代。英国,法国和美国都在奉行着绥靖政策,最终养出了一个让世界都为之颤抖的庞然大物。

    法国之所以迅速投降或许就有其中的一些原因。毕竟英国和美国都在进行着绥靖政策,难道还能妄想法国人单独对抗德国吗?

    毕竟一战的下场就证明了,法国单独对抗德国,最终只会是英国和美国这样远离战场的国家受益。

    不管胜利与否,都会对国家造成沉重的伤害,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伤害较轻的选择呢?

    为了改变法国政府的态度,只能率先去改变法国民众的态度。

    毕竟对于法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民众的态度是高于一切的。就算阿尔贝总统不愿意发动战争,有着法国民意的裹挟,他也不得不变成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要不然,愤怒的法国民众会站出来不断的反对政府,阿尔贝总统的统治之路也不会稳固。

    大不了就发动舆论让阿尔贝总统的统治陷入危机,然后趁机扶持一个主战派的法国总统。

    反正反对阿尔贝总统的势力也不是没有,法国国内的主战派也有一定的规模,事情还没有到完全无法挽回的地步。

    1936年3月27日,德国裁撤了原本波兰上百万的军队,只保留了一些经过战火洗礼的,比较精锐的步兵和炮兵。

    但对于自己国内的军队规模,德国并没有任何裁撤的意思。这也导致德国陆军规模一跃来到了140万的规模,成为全世界陆军规模最庞大的国家。

    面对着如此庞大的陆军规模,法国人也终于感到了压力。

    阿瑟发动了大量的媒体,大肆宣传德国威胁论。证据就是德国仍然保留着100多万的军队,这些德国军队不仅没有任何裁撤的意思,反而还在进行着大量的训练。

    而德国的各大军工厂,此时都在不断的生产着武器装备。德国所做的这一切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正在谋划着一场比德波战争更大型的战争。

    1936年3月28日,奥地利帝国宣布扩军,将陆军规模扩张到85万。

    与此同时,奥地利各大兵工厂也在不断的生产着武器装备,并且向前线不断的囤积物资。

    奥地利帝国的扩军正中意大利的下怀。在第二天,墨索里尼举行了公开演讲,在演讲中宣布,大力将正式扩军50万,将陆军规模提升到110万左右。

    此时法国人想不扩军也不可能了。

    迫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压力,法国在四月初也宣布扩军,将陆军规模提升到120万。

    紧接着,岛国发布了征兵计划,宣布将陆军规模提高到140万,并且大肆建造陆军所需的武器装备。

    欧洲方面,西班牙在接收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物资援助之后,将原本西班牙共和政府的40万军队精简到了20万,再加上自己的军队,同样凑齐了超过55万的大军。

    这一系列陆军军备竞赛,让欧洲的紧张气氛提升到了最高。英国政府也不由得开始谋划,关于是否干涉欧洲局势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1936年4月17日,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再次向政府提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的计划。

    因为之前鲍德温首相的反对,爱德华八世也进行了退让,提出了另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那就是辛普森夫人在婚后不拥有王后头衔,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孩子,也自动放弃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对爱德华八世来说,这样的退让已经是退无可退了。既放弃了辛普森夫人的王后头衔,又放弃了他们将来后代的王位继承权,已经是爱德华八世能够做出的最大退让。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澳洲崛起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免责声明:文学度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享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立即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享有代替本站作者维权的权力!文学度为您提供

Copyright © 2011-2012 文学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