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永乐篇,马上天子 第100章 改税制?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回陛下,是真的。”“臣亲自去皇庄走访过。”
“皇庄的百姓确实活的比其他地方百姓要好。”
铁铉起身回答。
朱棣压了压手,示意铁铉继续坐下。
皇庄的事,有专人管理,他几乎很少过问。
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的。
“让人把皇庄这十多年来的人口、钱粮等账本全都拿来。”朱棣对王忠吩咐道。
“遵旨!”
接着,朱棣继续看起了铁铉的折子。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棣终于看完了,他合上折子,揉了揉眉心,消化了一下折子中的内容。
折子中对税制的一些建议,在朱棣看来,确实不错,可以减轻百姓身上的负担。
百姓负担过重,太子朱高炽跟他提过了不止一次。
但他要做的事情,需要很多钱粮,不得不苦一苦百姓。
这也让一些地方,发生了百姓造反之事。
为此朱棣很是苦恼,却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
当然,他要是停下那些劳民伤财的事,再减免赋税,百姓身上的负担减轻,造反之事自然就少了。
但,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铁铉的折子,却给了他一个新的思路,把百姓身上的负担,转嫁到地主的身上。
按地征税,地越多,征的税就越多。
他看向已经回来的王忠,问:“杨轩还没回来吗?”
“陛下,还未!”
王忠回答。
特娘的,这厮一点也不靠谱……朱棣心里骂骂咧咧。
现在已经九月份了,杨轩是五月下旬离开的京城,这都快四个月了。
也不知道干啥去了。
“若是回来,第一时间禀告。”
“是。”
“传太子,太子少师,夏原吉入宫。”
朱棣又道。
铁铉的建议让他心动,但也知道,改动税制,很困难,尤其是对地主下手。
搞不好,会发生动乱。
在等待的时间里,朱棣便和铁铉看起了皇庄的账。
发现皇庄的人口和收上来的钱粮,每年都在上涨。
除了靖难期间有所影响之外,其他时间都是一片大好。
“臣(儿臣)参见陛下(父皇)!”
朱高炽等人来了。
“免礼!”
“谢陛下!”
铁铉这时也起身向太子朱高炽行礼。
“铁铉跟朕提了一些建议,朕觉得不错,找你们来商议商议。”
“老大,你看看。”
朱棣抬手将铁铉的折子递给朱高炽。
后者恭敬接过,以最快的速度看完,然后转递给了太子少师姚广孝。
夏原吉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却也只能等着。
朱棣没有着急,继续看皇庄的账。
姚广孝看完折子后,就又递给了夏原吉。
不过他的目光却在铁铉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良久,折子回到朱棣手上。
太子朱高炽率先开口:“父皇可是打算改税制?”
“没错,你不是一直跟朕说,百姓的负担太重,让他们休息休息嘛。”
“这次铁铉想了一个好办法,你觉得怎么样?”
“儿臣也觉得很好,但税制一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朱高炽道,显然他也是看出了这背后的隐患。
“夏原吉,户部掌管着天下的赋税,这些年的农税情况,你仔细说说。”
朱棣不满的看了朱高炽一眼,然后目光投向了夏原吉。
“是。”
夏原吉恭声行礼。
接着就农税说了起来。
不得不说,夏原吉的工作能力很强,这些数据都在他的脑子里存着。
“陛下,总体上看,这农税每年都是上涨的,不过相比于洪武朝,农税上涨的很低。”
“洪武朝因为培育优良粮种,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所以农税涨的也快。”
“不过永乐朝这十年来,粮种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突破,粮食产量和洪武朝后期没什么区别。”
“农税上涨也是因为开垦了不少荒地。”
“还有就是加了一些税。”
说最后这句话的时候,夏原吉还特意看了一眼朱棣。
显然,加税,是经过朱棣同意的。
没办法,朱棣太能花钱了。
朱棣也知道夏原吉是在暗说自己,不过他脸皮厚,就当没看到,没听到。
他望向姚广孝:“少师为何一言不发?”
“陛下,臣觉得铁御史所奏之言于大明而言,利大于弊。”
姚广孝开口说道。
“细说。”朱棣示意道。
“臣曾与长平侯讨论过王朝灭亡之因。”
“其根源,在于土地。”
听到这话,朱棣身子微微前倾。
朱高炽与夏原吉也竖起了耳朵。
“每逢王朝初年,国泰民安,一片蒸蒸日上,呈现盛世之景。”
“可王朝末年,天下大乱,饥不果腹,人相食。”
“造反之事,接连不绝。”
“可这与土地有何关系?”朱棣忍不住问,他隐隐觉得这其中隐藏着天大的秘密,但没人系统的与他说过。
“王朝初年,由于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所以王朝初是地多人少的局面。”
“所有人都能活得下去。”
“可随着时间推移,地主豪强,贵族不断兼并土地,百姓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但人口却是随着时间增加的。”
“这片土地上,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
“当呈现地少人多的局面后,许多百姓就得饿肚子,甚至饿死。”
“而百姓手中的土地减少之后,朝廷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
“为弥补亏空,朝廷又不得不加税。”
“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导致一个结果,百姓造反。”
“朝廷为平乱,又不得不增加赋税。”
“接着,便是造反不断,天下大乱。”
“直到一个新的王朝建立。”
“简单说,就是王朝初期,资源丰富,皇帝,官员,地主士绅,百姓都可以分到足够的资源。”
“王朝末期,资源大多都在地主士绅和官员手里,朝廷和百姓只有少量资源。”
“而这所谓资源,最典型的就是土地。”
“铁御史所奏之策,可有效扼制土地兼并这一情况。”
“所以臣才说,于大明而言,利大于弊。”
……文学度 www.wenxued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